银行贷款的风险,归根结底是借款人现金流的风险。从与借款人之间的关系来看,银行就像是借款人的“现金蓄水池”。借款人在现金流不足时,从“蓄水池”中“借水”,即向银行借款,而借款人在现金流超过自己实际需要时则“还水”,即将贷款归还给银行。贷款管理的核心,是银行现金流与借款人现金流的吻合,即在时间上,银行发放和收回贷款的时间,正好分别是借款人需要现金流和拥有额外现金流的时间;在金额上,银行发放和收回的贷款金额,正好分别是借款人需要现金流和拥有额外现金流的金额。因此,贷款风险管理的关键,是准确预测和妥善计划借款人的未来现金流。
从事后看来,无锡尚德的问题似乎是早有预兆,但3月15日到期的5.41亿美元可转债无法兑现,无疑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其“现金链条断裂”的症结与当年的蓝田、德隆等,几乎如出一辙。企业财务管理中“现金为王”的信条,充分说明了现金流对企业的重要性,而这些案例,只不过是这一铁律在现实中的一再重现。
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训也是多方面的,但如果结合中国商业银行近十余年改革中已经取得多方面成效之后仍然存在的不足来看,恐怕我们最应注意的一点,就是现金流管理。美国商业银行广泛提供的一项服务,或许对中国商业银行有所启示。美联储每个季度都会发布一项“企业贷款条件调查”(Survey of Terms of Business Lending)的结果。3月29日发布的一期数据显示,美国国内商业银行在2013年2月4日至8日这一周发放的全部工商业贷款(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Loans)中,在正式的贷款承诺项下所放贷款金额占比高达90.2%,贷款实际发放条件提前确定的平均期限(按金额加权)为14.2个月。浏览这之前的数据可以发现,这一结果并非特例,而是美国商业银行的一般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