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是芝加哥公牛队的海报、架上摆着与家人的合影,办公桌旁还停放一辆脚踏车,化学系教授徐秀福的研究室摆设如同他的为人一般令人感到惬意。个性热情,交友广阔的他说,“我上课最喜欢与学生互动,学生需要多发表才能拿到基本分数。”他会记住班上每一人的姓名、脸孔与特质,甚至从学期第一堂课就开始辨别哪些同学个性活泼外向、哪群人又内向寡言,日后再分配与之对应的化学题目。原来老师点名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经过缜密思考的。

徐秀福认为老师在台上教课,对底下学生来讲是“Easy come easy go”,知识来得容易也去得快,若在课堂上没有透过表达的方式重新消化一轮,下课后就会遗忘。他用上生活化的化学譬喻:“要求多思考,就像在学生脑中灌入不同酵素来刺激,总有一天会让它们在脑子里发酵。”

为使同学更易了解,热爱绘画的徐秀福常用简单的图案解释复杂的化学观念,他表示:“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只是配角,学生才是主角,我愿意当架起桥梁的那个人,希望学生们借此激荡出新的火花。”

徐秀福的用心更体现在希望学生做化学实验时“安全第一、乐趣至上”,他解释:“做任何事都要懂得享受,若失去乐趣,就变成一份苦差事,即使完成也不会有任何**,这样活得太辛苦了。”因此他勉励淡江的同学,“要把精神养好,人生最精彩的时光便是大学这4年,勇于接触新事物,拓展视野,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热爱的!”(文/卓琦、摄影/姜智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