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安在台橡公司担任总经理特助前,做过不同领域的工作:在味全担任海外建厂筹划、光宝的系统整合工作,以及车辆测试中心规划等等。不过,打滚了这么一圈,他体认到未来产业的进展,不是往落后国家发展以降低生产成本,要不就得提升自己,增加竞争优势。
道理等同于一个人的职场生涯发展,如果不创造个人竞争优势,只能等著沦落到小公司发展。10年前彼得‧杜拉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预言未来是“知识工作者”的时代,让当时身处制造业的他警惕不已。“我当时环顾四周,没有一个人探讨这个道理,大家只是在谈如何大量生产、降低成本。”
也因此,自嘲大学时代都在玩社团的蔡政安,开始步入社会后的一连串进修。从修读政大学分班到科技管理所博士班,他只是觉得要为自己未来负责,而或许因为“只许做成功决定”的负担太沉重,因此发展出一套自我决定的方法:把所想到的各种出路与解决方法写下,讨论得与失,并在沉淀一段时间后,再拿出来检视。蔡政安解释,这个方式的好处在于帮助个人厘清问题重点,以及相对优势与缺失,尤其在时间一过之后,更能清楚看到自己要的是什么。
就好比半年前,他面临是要继续工作还是专心念书的两难。蔡政安照着这套方法,把两者优劣各写下,并且跟老婆讨论,两人一致认为“发展个人优势”既然是未来重要目标,那现在省吃俭用一段时间,也就不是什么重要阻碍。这个决定更加强了蔡政安攻读学位的决心,“当然我还是有跟其他公司谈过,保留退路啦!”他半开玩笑的说。
但是,“成功一定有时机,端看你懂不懂得抓住,”在接下来的日子选择了科技管理,其实也是想要抓住那一股机会。1998年,美国在IT产业的投资比例超过总体投资一半,更让蔡政安加紧脚步,希望能赶上未来在亚洲掀起的科技狂潮。
看来,曾经能进入台积电却放弃的他,这会儿可不再让机会流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