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的日本,戴口罩的民众变多了。
夏天的时候,这种状况还不明显,不过在冬天和春天,走在日本街头,或是在电车里面,都可以看到有戴口罩的民众。搭公车或是计程车时,偶尔也可以看到戴口罩的司机。在日本的公司行号或是个人商店,也不难看到戴口罩的人。甚至有时候路过交番时,还可以看到戴口罩的警察。
以前日本也有人戴口罩。不过以前戴口罩的人非常零星。不像最近几年,在公共场所经常可以看到戴口罩的人。
在台湾,也有很多民众戴口罩。走在台北的街头,如果去留意一下那些在等红灯的机车骑士,也不难发现有人有戴口罩。台湾民众戴口罩,主要是因为空气质量不好。特别是在车阵中等红灯时,状况非常恶劣,不戴口罩对健康影响非常大。
日本的空气状况没有台湾那么糟,冬天的时候,如果天气晴朗,在东京的高楼窗口还可以清晰看到100公里外的富士山,不过还是有很多民众戴口罩。日本民众戴口罩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降低感冒传染的几率,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降低花粉症的几率。
得了感冒的人,在说话、咳嗽、打喷嚏、流鼻水时,如果没有戴口罩的话,很可能会把感冒传染给别人。至于没有得感冒的人,戴口罩就等于是在自己的口鼻部分加一层防护罩。避免病源直接进入口鼻。同样地,戴口罩也可以防止花粉直接进入口鼻,这样多少可以减少花粉症的发生几率。
由于冬天是感冒的多发季节,春天是花粉扩散的季节,所以很多日本民众会在冬天和春天戴口罩。
日本早期的口罩是用黄铜网加上布料制成的硬口罩,当时只有工厂的工人才会用这种口罩。不过到了1918年11月,西班牙流感在日本大流行。之后的三年间,大约半数的日本人罹患了西班牙流感。当时的日本人口大约5666万人,其中约有40~50万人因为流感而死。从那个时候开始,日本民众就开始用口罩来预防传染病。也有一些民众买口罩备用。之后,日本有流行感冒的时候,就会有民众买口罩。
到了战后,有业者把以前军用的医疗纱布改成口罩,结果纱布式的口罩开始普及。当时的口罩除了用在医疗面以外,也有人买来防寒。不过原则上,走在路上会戴口罩的民众多半是生病的人。不过生病的人未必会戴口罩。结果真的在用口罩的人多半是因为工作需要才戴口罩。
到了1990年代,由于工业技术愈来愈进步,有业者开发了不织布的口罩。不织布的口罩比纱布式的口罩便宜,而且便宜到可以用完即丢,以用完即丢的结果就是卫生状况大幅改善,结果纱布式的口罩就渐渐淘汰。不织布口罩很便宜,所以一般家庭也可以大量购买来备用。又由于日本民众的健康及卫生意识提升,所以在感冒多发的冬季,或是花粉大量扩散的春季,有些民众就开始戴口罩来预防万一。1990年代之后,得了感冒或是有花粉症的民众,戴口罩渐渐变成一种常识。
戴口罩除了可以降低病源扩散的几率,减少花粉症发作的几率外,也可以让周遭的人安心。例如在电车或是其他公共场所中,如果有人咳嗽或是打喷嚏,而且这个人没有戴口罩的话,周围的其他人心里头一定会不安。因为大家不知道咳嗽或是打喷嚏是否带有病源。
口罩虽然不能保证100%隔离病源,但是多少是一层保护。结果戴口罩效果不只可以确保卫生,也是一种对周围的人表现善意的方法。而周围的人也会理解戴口罩的人的处境。
到了2005年,这一年花粉的飞散量特别多,所以日本的口罩大卖。2009年,H1N1新型流感在世界上大流行,结果这一年日本的口罩又大卖。2009年日本的口罩市场的规模是2008年的1.8倍。
2009年H1N1新型流感爆发时,日本很多学校宣布停课,很多职场有提供口罩。结果很多没有得流感的人,为了避免直接吸入病源,在通勤及工作时都一直戴着口罩。结果戴口罩不再是感冒或是花粉症的人的专利,一般民众为了确保健康,或是为了让自己安心,戴口罩一点也不奇怪。
日本的业者在调查民众对口罩的感观时,发现在2009年H1N1新型流感爆发之前,有些民众觉得没事戴口罩很丢脸。不过H1N1新型流感爆发之后,这种人变少了。
由于戴口罩不再是病人或是特殊职业人士的专利,结果口罩不再是单纯的保健卫生用品。也可以算是一种装饰品,或是保护自己的工具。例如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的嘴巴或是鼻子不好看,不过眼睛和眉毛还不错,戴口罩就可以只露出自己的好看的部分。另外,有些女性觉得戴口罩可以省掉化妆的时间。有些忘了刮胡子的男性也会用口罩来遮掉胡渣。也有一些不擅长聊天的人觉得戴口罩可以让自己少说一点话,因为大家看到戴口罩的人时,直觉上不会想强迫对方发言。另外,口罩也有破坏轮廓的效果,假日走在路上如果遇到不太熟的职场同事,可以让自己避开尴尬的应酬。这种感觉就像是有些名人在出门时,会刻意戴眼镜来破坏自己的轮廓,避免被别人认出来。
这些人如果没有口罩的话,会非常不安。所以最近几年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作“マスク依存症”(口罩依存症)。
日本的口罩。日本的口罩需求量非常大。每年冬季到翌年春季,日本很多药妆店都有设口罩专区。现在主流的口罩不外乎是褶型口罩和立体口罩。褶型口罩的缺点是戴久了耳朵后方会痛。新式的立体口罩的耳带比较宽,比较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