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学者基于《般若波罗蜜经》的研究认为“菩萨心”是“菩提心”还未定型前后的用语,而且只是菩萨修空的心态,而不是立誓成佛的心愿。本文以《般若波罗蜜经》〈第一品〉、〈第二品〉为主,提出修空的心是包括了愿心:“一切智心”与“菩萨心”一样是“菩提心”还未定型前后的术语,而且两者是近似词。而此“一切智心”有“向着一切智”、“与一切智相应”的意思,并且相等于〈第一品〉中“对一切智的信解”的内容,也即是对一切智的信心以及与一切智相应地观修的心。因此,从开始到成佛的修行过程都与一切智相应。

根据这一段经文,所谓与一切智相应的观修即是观空,观空即是学习一切智,而且能成就一切智。可见观空是以一切智为所缘境和目标。因此“菩萨心”与“一切智心”虽在经文中常与修空结合,但是却不能否定此观空的心也包含了成就一切智(即成佛)的愿心。换句话说,“对一切智的信解”说明修空只是方法,而成佛才是目的。因此,菩萨修空的心是包括愿成佛的心。

接着还指出此“前菩提心”是一种希求成就佛不共二乘智慧的心愿。由于《般若波罗蜜经》对于佛的觉悟与二乘的觉悟在用语上的不同,所以菩萨不共的心不只是修空,而还有其所追求的目的。

最后讨论早期菩萨只求佛的觉悟与“菩萨”的名相概念是否一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