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第二届流域城乡空间规划研讨会“流域城水安全和空间治理”
以水定城、因水兴城是人地关系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一个地区的水系演变与村镇城乡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人-水-环境”为主体的复杂人地耦合系统。进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聚焦流域的城水安全问题,是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战略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保障。近年来,重大国家战略持续关注流域环境的生态保护和城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如黄河流域、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
在整体谋划新时代的流域大保护、大治理的基础上,为推动实现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流域居民的高品质生活,适应新时代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形势,城乡规划学科正发挥其综合性和引领统筹作用,整合多学科力量,对流域空间可持续发展进行整体考虑。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多学科的学术交流,特组织第二届流域城乡空间规划研讨会,主题为“流域城水安全和空间治理”。
报告人:彭少明 教授级高工(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袁聪聪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NSFC-DFG城镇化与地方性合作小组,15223385842
郑心怡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NSFC-DFG城镇化与地方性合作小组,15625129107
薛鹏程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NSFC-DFG城镇化与地方性合作小组,13055226552
张大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北京高校“传统村落保护与民居建筑功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高水平创新团队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住建部科技委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传统村落保护、历史城市保护与更新,先后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
彭少明,博士、博士后,教授级高工。主持或参加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等1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重大规划及前期研究项目20余项,目前正主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利专项规划;参加完成流域区域重大水利工程2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检索20余篇,出版专著8本。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入选河南省555人才计划,授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
何强,博士,二级教授,现任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常务理事,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主题专家组成员,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科技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规划、水环境综合整治。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际合作、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曾获住建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特等奖、一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奖多项。
王世福,博士,二级教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住建部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国土空间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美富布赖特(Fulbright)麻省理工学院(MIT)高级访问学者、比利时鲁汶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治理、智慧城市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曾三次获得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论文奖,多次获得国家、省级优秀规划设计奖。
“NSFC-DFG城镇化与地方性合作小组”是经中德科学中心批准、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德国科学基金会共同资助,研究中国黄河-德国莱茵河流域的基础平台,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汪芳教授担任中方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