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和平的障碍有二,第一是源于国际社会的本质,即国际社会为无政府状态;第二则是来自国际社会成员的行为,均依其国家利益各行其是。

就国际社会的本质而言,在于国际社会仍是一个无政府状态的丛林社会,强权就是公理,政治现实凌驾国际道德。强权国家利用军事或经济力量迫使弱国就范

,这种国际政治现实的结构到今天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在现实的国际社会中,纵使有国际秩序,例如国际法及国际组织,也通常是由强权国家所操纵,因此在规范及组织运作上,也充满了政治的现实。强权国家要求全世界依照她们所设定的游戏规则:战争发动与否?行动属于自卫或者侵略?联合国派兵维和与否?都由强权解释与政治现实来判断。这种弱肉强食的社会,先天结构上便存在着无法和平的暴力因子。

当前国际社会的组成成员,都是对外独立的各个主权国家,此种型态源于1648年的西发利亚条约。每个国家对外都不受他国干预,并且负有保护其国民之责任。正因此,每个国家都致力极大化本国的国家利益,从而忽视了全球福祉。

已开发国家为维持繁荣与发展,必须捍卫既得利益,不可能愿意牺牲本国利益来帮助其他贫弱国家的子民。现实上所见,便是与跨国企业合作,掠夺市场谋求更大的财富,或者运用补贴政策来保护国内产业,使贸易无法公正,加深了贫弱国家的难题。

开发中国家为谋生存与发展,难免以自然环境为代价,造成环境破坏。在全球暖化议题上,面对已开发国家自工业革命时起已排放逾200年的二氧化碳“累积量”,开发中国家基于国家利益,主张不应该以年度排放“流量”来设限。争执不休的结果,全球暖化的情势日益恶化。

由于各国政治领袖只对本国人民负责,因此他们只关心国家利益,忽视全球福祉,因此其决策常会置本国外的人类与环境于不顾,这种情形在选民至上的民主国家尤为显然,当选民完全以本地经济成长率为选票考量时,政治领袖只能被动地回应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