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被指有助减少交通意外,但去年 3 月美国发生了 Uber 无人驾驶汽车撞倒行人致死的事件,令大众再次关注这种创新科技的安全性,以及其伦理标准问题。权威科学期刊《自然》去年底刊载了一篇题为“机器伦理”的调查报告,目的是要了解驾驶者遇上事故时的决策,作为无人驾驶的伦理规范,最终换来了全球 200 多万人的回应。

这个为时 18 个月、涉及 130 个国家、每国至少 100 名回应者的调查中,大致可分为三类反应:第一组以北美及数个有基督教根源的欧洲国家;第二组是有儒家或回教传统的国家,如日本、印尼、巴基斯坦;第三组是中南美、法国和前法国殖民地。调查列出了 13 个可致伤亡的情况,结果显示,除了大多数人认为人命较宠物性命重要,以及一群人比一个人更应受保护外,其余情况都因应不同文化背景而取态各异。

例如,基督教根源的欧洲国家较儒家或回教传统的国家明显倾向牺牲长者;重视守规的国家如日本和芬兰,其人民则倾向撞倒违规的人;面对露宿者和行政人员之间的抉择,贫富悬殊的哥伦比亚,其人民倾向牺牲如露宿者的低下阶层人士,而贫富差距较小的芬兰则没有明显的倾向。

这个调查对研发无人驾驶的企业有多大指导作用,则无人知晓。但人工智能讲求数字资讯的理性分析,而人类日常生活中又往往充满非理性的决定,如何“教育”机器,令到机器可以更适切地发挥效用,便需我们进行深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