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
巴尔的摩陶艺中心强调发展、延续、推广陶瓷艺术,创造出一个以艺文活动为核心的据点,提供周遭社区一个拥有丰富艺术教育的交流场所。艺术家必须参与陶艺中心所举办的社区活动以回馈大众。 宾各影像实验室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市中心,交通便利,是一个创办于1996年,专门为从事电影、纪录片、影像…等工作者所成立的国际级专业机构
巴尔的摩陶艺中心强调发展、延续、推广陶瓷艺术,创造出一个以艺文活动为核心的据点,提供周遭社区一个拥有丰富艺术教育的交流场所。艺术家必须参与陶艺中心所举办的社区活动以回馈大众。 宾各影像实验室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市中心,交通便利,是一个创办于1996年,专门为从事电影、纪录片、影像…等工作者所成立的国际级专业机构
有句谚语说,数大就是美,但有人却是反其道而行。一名俄罗斯的艺术家,创造出号称是全世界最小的水族箱,小到可以放在手掌心。 号称世界上最小的水族箱是由57岁俄罗斯艺术家柯南可(Anatoly Konenko)所打造的,长、宽、高各为3、1.4、2.4公分,全部都用玻璃制成,容量只有10毫升,一个手掌就可以掌握
“A.P.D. 艺术计划”是一个发起于“435艺术家工作室”、由进驻艺术家自组发起的艺术计划,也是艺术家集结的组织,缘起于进驻艺术家对于聚落进驻内、僵化体制的反动,希望能透过艺术家集结、共创,取得与公部门协商、对话的话语权而逐渐成形的聚落内组织。自2016年“夜窗”- 灯节暨艺术家工作室开放、2017年“也放艺术”、2019年聚落论坛 -“WHAT CAN I DO FOR YOU?”、“什么! 435也有论坛?”和 获新北市文化局、文化部补助推动的“ART LAB X WHO”计划,顺利创造艺术聚落内透过艺术家协作、集结,开启与社区、社群连结的范式。 “A.P.D.计划”以“Art Petri Dish - 艺术培养皿”为核心概念,透过开展、串连艺术家工作室组织、社区交流、园区闲置空间规划的执行方案,策略性整合资源,发起跨领域协作计划,主动创造艺术家彼此交流、协作的机会,也让个人能力能够在团队运作下极大化,以艺术家为主体,主动向公部门提出各种艺术实践方案,松动公部门管理下艺术聚落面临体制框架的种种问题
K12艺文西广场【开幕茶会暨记者会、创作座谈】 【我们在此相遇 – 参与性艺术文件展】是关于我和你、你和他、我们和地方的故事。 当我们在同一时间,走在同一个空间,我们应当会相遇,彼此攀谈,进而群组互动, 而那之后的发展却是不可预测、流动而有趣的,这样的相互参与所形成的社群是极具创造力的过程。 舞台表演者姚尚德从云门流浪者计划中带着默剧走出剧场的黑盒子,曾走遍世界各个角落,〈家庭日〉就像一个流浪的旅人,暂别公开而陌生的场域,走入观众家里进行演出,借此探究人和人之间的微妙连结;以香港艺术家白双全为首的创作团队L十曾在香港和日本举行〈东北“消失摄影”团〉,透过在地的导览行程,认识社会环境的消长,以及跨越视觉影像的─摄影团来到台北社区,借着删除照片来唤起记忆,人和回忆就如同现在和过去般的牵系着;而艺术家陈思含则一贯其对生活的观察,有感于广告文案想要传达出的一种亲昵感,试图将广告台词陈列在展览场域,引发观众思考生活和品牌消费之间的连结关系
这(上)个周末,多位来自台东部落的艺术家和音乐家,在台北华山1914文创园区进行“新太平洋美学”展演,缓和台北繁忙的都市步调。两整天的活动除了舒米恩、达卡闹、南王三姐妹等知名原住民歌手现场演唱外,也集结了来自台东不同角落的14位艺术家,展示贩卖她/他们纯手工的艺品。 上个周末,多位来自台东部落的艺术家和音乐家,在台北华山1914文创园区进行“新太平洋美学”展演,缓和台北繁忙的都市步调
本文摘要:佳士得香港2014秋拍电影“亚洲二十世纪与当代艺术”夜场22日晚7时荐槌上映,此次专场共计发售81件拍品,总成交额约6.35亿港元,成交率超过91%。据报,本场拍卖会共计超越了11位艺术家的个人拍卖会纪录,其中有4位日本艺术家、4位东南亚艺术家、2位中国艺术家和1位韩国艺术家。 本场拍卖会一开场之后接到来自现场和海外藏家对东南亚现当代作品的白热化竞标
整理╱柳敏钰(艺术家2019年10月533期) 近日杜象奖艺术家主题展“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与欧洲绘画展“不可见的美”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同时拉开序幕。 前者呈现十二位获法国杜象奖及提名的艺术家作品,展览以“路”为主题,聚集一系列以道路为核心概念和隐喻手段的作品,探索未知旅途所通向的更为广阔的体验。后者由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与法国浮翁美术馆连袂推出,汇聚十九位艺术家的四十四件作品;展览沿着1940年代抒情抽象主义到1990年代几何抽象主义在欧洲的发展脉络,思考个体创作与时代背景的关联,展示二战后欧洲艺术家的自我探索之路
近年陆续有学生随我探讨早年的香港艺术发展史,其中有硕士和学士专题毕业论文研究。这些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活跃于六、七十年代的香港艺术家,期间发现有关早年亲中艺术家的资料特别少。因此,两年前我开始了一项翻查亲中报纸的研究项目,主要是翻查《大公报》、《文汇报》和《新晚报》所有有关本地艺术家的活动记载,如举办展览、参与艺术组织相关的文化或社会活动等等的报导,并列成一个活动年表,希望年表能对过去的一些艺术组群、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点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