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中国图书分类法]系由前南京金陵大学图书馆馆长刘国钧先生编订的图书分类法改编而成。初成于民国18年(1929),25年增订再版,38年以前,大陆图书馆采用此法者颇多。41年及51年,熊逸民曾加以修订;53年,赖永祥据以大幅增订,扩增类目,出版新订初版,并另编索引一册。62年,赖氏出版新订2版;70年,再增订6版(62年3版,65年4版,66年5版均系重印,并非修订);78年,增订7版问世。索引自新订初版以后,未再有新版出现。此分类法在台湾广为各类型图书馆采行,加以国立中央图书馆的中文图书及其出版的[中华民国出版图书目录]亦采用此分类法,影响更大。 该分类法的基本架构,系仿照杜威十进分类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将人类知识分为十大类,亦以阿拉伯数字标记,但其次序与杜威法略有不同,其十大类之类目如下: 0 总类 5 社会科学类 1 哲学类 6 史地类:中国 2 宗教类 7 史地类:世界 3 自然科学类 8 语文类 4 应用科学类 9 美术类 每一大类分为十小类,每小类再分为十目,以三位阿拉伯数字表示之;每一目可再细分,但需在第三位数字后加小数点,理论上可至无限。全表之号码以层累原则编成,各图书馆可依需要决定分类的粗细及类号的短长。 除主表001-999外,尚有10个附表(复分表),供主表扩充子目时通用。另有29个插表,分散在主表各相关类目之下,供各该特别类号专用。附表和插表均具节省篇幅和助记作用。10个附表之名称如下:(1)总论复分表;(2)中国时代表;(3)西洋时代表;(4)日本韩国时代表;(5)中国省区表;(6)中国县市详表;(7)分国表;(8)各国史地复分表;(9)机关出版品排列表;(10)中国作家时代区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