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高考降温生源的减少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如今考大学已经变得近乎“常态化”了。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负责人日前在本报等单位主办的高考大直播活动中说除了社会最关注的6月份秋考目前上海一年其实有4次高考即春考、高职高专自主招生、“三校生”高考、秋考此外还有专门为高校一年级学生所设的转校“插班生”考试以及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所以高等教育已经在本市实现了普及化、大众化。说得更绝对些只要想上大学的人都能获得平等的机会。正是源于这样的背景如今的高考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都有了迥然不同。
说现在的高考更趋平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考生在高考前其实就已经“各就各位”了。以本市几所顶尖名牌高中为例在高考开考前高三年级里就几乎有半数学生找到了“方向”或保送或出国真正参加“裸考”的人不到一半有的学校更是少到了只剩极个别学生。而本市的数十所高职院校也是通过前期的自主招生和“三校生”高考将招生计划的大蛋糕尽可能多地“兜售”了出去真正通过秋考进入高职的人数也只占很小比例。
高考生源减少已是客观。对此是力争挽回生源还是努力提高大学的办学质量正成为中国高校不可回避的选择题。有业内人士担忧如果生源数量还是如此这般呈现下降态势那么首当其冲遭遇尴尬的就很可能是那些以生源数量为基本生存基础的民办高校。但是如果届时民办高校的门槛变得也像成人高校般三门学科只要考个一百来分就可以轻松入门这样的高考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选拔”功能。
除了高职现在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都希望扩大自主招生比例特别是一些高水平的名牌高校更是将自主招生演绎成了“掐尖”大战。正是从这点来看在高考平淡的背后名校的自主招生则“波涛汹涌”有的甚至演变成了抢生源“大战”。用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的话说自主招生设立的初衷是给少数在高考中被埋没、没有机会上大学的人多一条出路但是现在的做法有些偏离了方向自主招生不应该是用来“掐尖”和囤积生源的。
此外生源的减少一方面是与城市人口出生率下降成正比另一方面也是与越来越受追捧的“洋高考”有关甚至还与已成“公开的秘密”的弃考有关。从全国范围看2007年以来出国留学人数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呈井喷式增长2012年达到39.96万人2013年出国留学人数几乎突破了45万人。另外近年全国弃考人数以每年近1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全国年弃考人数大约在100万左右特别是一些农村贫困家庭的家长认为孩子不上大学而直接打工不但省了学费用还自己挣钱了。
多年前率先尝试自主招生的上海大学坚持在招生时对应试教育说“不”其实行的“中学校长推荐、学校不另行组织笔试、部分学生参加面谈”的模式也独树一帜。叶志明说面谈的重点不在于考核学生而在于考核学校的做法考核中学的推荐情况面谈氛围轻松、没有淘汰率无所谓好坏结果与录取无关这就避免了自主招生走入应试教育的怪圈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也不会对高中正常的教学秩序产生冲击而是为特长学生的脱颖而出开辟通道与中学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改革对接。与此同时上海大学还对所有的自主招生学生建立成长档案注重搜集和研究自招进校的学生在入学前以及入学后培养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并将分析研究结果反馈至中学为中学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提供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