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1980年代后的科幻缪思就在这里。

看到尤杜洛斯基的《鼹鼠》与《圣山》片段,着实让我吓了一大跳,就算《沙丘》当年真的拍成了,现在的我可能还是没有勇气观赏。萤幕上受访,活力十足的老顽童,原来作品风格如此特异、超现实、让人不舒服。但不可否认的是,强烈的视觉表现,的确非常引人注目。

或许《沙丘》没拍成是好事。就像片中受访者说的,这部片领先太多太多,在1970年代无法被接受。因为这样,当初编纂向电影公司提案的那本“宝典”的内容,以及为了拍片招募的团队,将里头的概念、美术、场景,各式各样的碎片,带往其它后世称为经典的作品之中。让人一点一滴,渐渐接受各式各样的风格,及世界观。就在播放受到《沙丘》启发的那些电影片段时,完全没料到这部纪录片让我看到哭出来。搞不清楚是感动还是遗憾,或许感动多一些吧。觉得理所当然的科幻设定,场景安排的方式,那些“老梗”的源头就在这里。

虽然如此,《沙丘》并不是想成为科幻类型的先驱,而是尤杜洛斯基导演,想透过重新诠释原著,在一个仿若进入幻觉状态的视觉感受里,让年轻人了解到精神的影响力与传承,锻炼心智肉体的重要性。

让我想起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日本动漫流行的科幻题材,大多也是透过一个科幻背景,无须局限在现实里,也不至于像奇幻天马行空,在其中去塑形人物关系,达成作者真正想表达的精神与故事情节。又如近期的《云端情人》,看似高度浪漫的科幻设定背后,其实是一部言情电影。

老人们侃侃而谈过去回忆,以及这一辈的电影创作者的赞叹。如果那些机运巧合都是真的,那《沙丘》的参与者,几乎都是一时之选。被激励和挖掘的才华,出现在其它更多更多的作品之中。而构想《沙丘》时,留下的那本“宝典”,也透过漫画的呈现,有了新生命。电影到了末尾,尤杜洛斯基导演一番老生常谈,让人觉得励志。想要做什么,就去吧。不一定要达成最终目标,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原文【2014金马影展】《旷世奇片之死》,未被遗忘的传奇发表于2014年10月26日。

2008:1天1Vocaloid曲30日 (30)

2009:1天1照片30日 (30)

2011:1天1曲30日 (30)

2012:1天1短片30日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