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着力加强硬件建设,教学条件显著改善 近三年来,学校在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图书资料、校园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搭建了良好的本科教学基础平台,使得学院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条件显著改善,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满足了本科教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学院有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5个基础实验室和5个专业实验室,实验设备净资产1000多万元。办学基础条件显著改善,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稳步推进 2012年,学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为切入点,围绕体现信息工程学院特色,注重创新教育,加强基础,全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建设、学分结构与比例分配、公共基础课和部分学科基础课的设置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进一步推进大类平台课程建设,强化了基础教育;构建新的课程结构,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和“以人为本、质量之上、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
(3)学生素质拓展与科技创新等取得良好成绩 学院重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和优良环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蓝桥杯” 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学科竞赛,充分发挥竞赛服务人才培养的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方面,近5年参赛队2个获全国一等奖、4个获二等奖;2013年和2015年连续承办二届“蓝桥杯” 省区大赛,取得较好成绩:获得6个全国三等奖;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也取得一系列成绩。
(4)专业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不断丰富 学院加强与企业间的沟通、合作,积极进行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质量评估等环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努力探索以提升工程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掌握工程学科知识要求为目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促进企业新技术等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建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课程体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岗位适应能力。
(5)学科和教学团队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努力建设复杂信息分析与计算二级硕士点。该学科主要研究在数据信息层面上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敏感数据的管理以及光电信息层面上对信号的处理与分析,涉及信息检测、数据优化、数据预测和链接分析。 贵州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以信息类专业为核心,近年来学院积极构建富有活力的专业教学团队。结合学院计算机学科和光电学科的各个专业特点,积极组织软硬件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