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馆周记 以笔为簪──居延出土的汉代毛笔(上)
以笔为簪──居延出土的汉代毛笔(上)
以笔为簪──居延出土的汉代毛笔(上)(文物馆周记048)
一九三○年中国和瑞典学者合组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The Sino-Swedish Expedition﹚,在汉代居延边防线上的烽燧遗址,发现了一万余枚的简牍,这就是通称的“居延汉简”。这批简牍文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军事、法律、教育、经济、信仰、历法到日常生活都有纪录,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材料。与居延汉简共出的文物中有一支毛笔,因为是和居延汉简一起出土,所以俗称“汉居延笔”。现今都保存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在这支毛笔出土以前,大家都认为最早留存下来的毛笔是藏在日本奈良正仓院的唐代毛笔,所以居延笔出土后马上引起当时西北科学考查团常务理事马衡(1881-1955)的注意(马衡其后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即刻发表照片和研究所得,并定其名为“汉居延笔”。居延地区因气候干燥,不适合竹子生长,大都使用木头制造简牍,连这支毛笔也不例外,笔杆即为木头。制作过程是先将做笔杆的木头切成四木条,之后纳入笔毛,外围以细绳缠束,再涂漆,以固定笔毛;首端则削一尖锥状的帽盖,将四木条套入﹙图一﹚。现在这支毛笔还保存的颇为完整,笔毛有些许耗损,笔杆中间的断面呈十字形镂空,长度约23公分,相当于汉代的一尺。(未完,待续)(DRM)
文物馆周记048以笔为簪(上)
以笔为簪──居延出土的汉代毛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