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最后钝化。抛光的效果取决于表面的原始粗糙度,机械抛光后,表面光洁度越高,化学抛光或电化学抛光后的光洁度也越高,光亮度也越亮。

(1)机械抛光的影响。对奥氏体镍铬不锈钢,如1Cr18Ni9Ti的机械抛光,仅靠磨料在很大的定向压力作用下整平表面,因此,表面存在一定量的塑性变形组织特征--纤维组织,即拜耳培层。

(2)电化学抛光的影响。马胜利等研究了1Cr18Ni9Ti不锈钢在磷酸/硫酸体系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抛光后[1],表层组织由典型的纤维状组织转变为均匀致密的颗粒状晶粒组织形貌。这显然与抛光过程的机理有关。

通常当电流通过电解液时,不锈钢在阳极上,金属表面微观突凸处发生着优先溶解现象,且晶粒中不同晶面微观溶解速率也不相同,从而导致晶粒边缘的出现。但在不同电化学抛光条件下,表面的显微组织形貌有很大的差异。如在65%(质量

属只能溶解,不会形成钝化膜,因而被腐蚀, 阳极电位/V

显露出结品组织。从曲线B、C、D三点上看,图3-1实验测得的1Cr18Ni9Ti电化阳极表面析出大量的氧气附着在表面上,导致光时电位-电流度曲线 DA=40A/dm2时表面出现腐蚀条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