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英文书名是“Nudge”,原意是用手肘轻碰对方,以达到提醒或推动的作用。那是一种似有若无的、很轻的、不可能推动对方的力道;但在关键时刻,却能在无形中产生作用而明显影响结果。这就像武侠小说中,形容武林大师轻轻一“点”就能打通任督二脉,令人功力大增;其所产生的涟漪效应,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想起1995年春节,我在新西兰南岛皇后镇生平第一次的高空弹跳(Bungy Jump)经验。我原本以为那是活得不耐烦的人才会做的疯狂行为,后来是被高空弹跳的风险比高速公路开车更低的数据给说服了。我以为自己已经做好准备,但站在吊桥上要往下跳的那一刹那,才知道自己有多恐慌。教练喊:“一、二、三,跳!”但我的双腿好像负重千斤,就是跨不出那一步。这时教练只是很轻松地说:“没事,第一次都这样。我们再来一次??一、二、三,跳!”然后用食指在我右肩轻轻一点??我就跳下去了。教练的轻轻一点,就是“Nudge”,就是那种似有若无的推力。它本身的力道不足以移动我一丝一毫,却能让我不再犹豫,往前跨出那艰难的一步,纵身跳下数百英尺的山谷,帮我完成这辈子永远忘不了的壮举。快二十年了,我还清楚记得那轻轻一点的感觉,以及它帮我纵身跳下的影响力。
这种情境就是本书作者所说的,做出选择或行动的惰性(inertia),是我们跨出舒适区的心理门槛。尤其不确定性越大时,门槛越高,障碍越大。这时我们的反射性思维(reflexive thinking)或书中说的自动系统(系统一),往往就会直觉但不自觉地、且是理所当然地做出我们习惯的选择,或跟着大家的选择(从众心理);也或者不做选择,而没意识到那也是一种无意识的选择。此时那种似有若无的“推力”,会对我们的抉择产生关键影响。这种“推力”可能来自内心,也可能是外加的。
其实只要意识清楚,我们可以用反省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或书中说的省思系统(系统二)做出理性的选择。作者提出“经济人”与“一般人”的区别,“经济人”就是能善用系统二做理性选择的。但事实上,因种种因素形成的思维惯性或盲点,有时我们自以为是以“经济人”的理性思维做有意识的抉择,却在无意识中掉进了“一般人”的非理性抉择。
“选择设计师”(Choice Architect,即游戏规则制订者)就是利用自身对人性的理解,来影响人们的选择倾向。就像高空弹跳教练轻松地说“没事,我们再来一次”,然后轻轻一点,我就跨出了关键的一步,纵身跳下。在人生中,我们经常受“选择设计师”所影响,也经常有意或无意地扮演“选择设计师”的角色,以影响别人。
能真正把这个过程搞清楚,我们才能有效管理“系统一”和“系统二”的思维模式,在关键时刻、关键事件做出明智理性的抉择,有效地避免无意识地“被选择”。反之,我们同时又扮演各种影响别人的角色,比如家长、朋友、官员、主管、产品或服务提供者??等,所以我们也要更有意识地思考如何扮演“选择设计者”的角色,更有效地帮别人做选择。
作者提出“自由家长制”的概念,运用对人性的了解,在设计上利用“推力”,协助其管理或服务对象做出有利的选择,以提高管理或服务的效益。但为了同时维护他们还是有选择的自由,要重视资讯的透明度和告知的义务,并保留退出“预设选择”的机制,使当事人有拒绝“被选择”的自主权。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无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选择设计”的影响。小至影响消费行为的各种行销(如折扣或集点)或产品的预设值(如手机预设的App);大至影响国家政策的选举办法(如一区一席 vs 一区多席)或公投命题(如赞不赞成核电 vs 反不反对核电 vs 赞不赞成废核)。
影响力愈大的“选择设计师”,滥用其影响力的风险愈高。如果社会文明程度较高,大家都有互信,而且有一套公正有效的机制来选拔有良善动机及强烈责任感的“选择设计师”,再辅以有效的监理机制,确实可提高效益,减少许多无谓的虚耗。
我认为厘清以上这些核心观念是本书最大的价值,作者提出许多具体的想法和做法,你我不一定都认同,但可以作为更进一步理解这些核心观念的具体实例。
我相信本书能帮读者更清楚自己如何被他人影响,并影响他人——更清楚自己如何做选择、该如何做更好的选择、该如何帮他人做选择、该如何避免自己或避免误导他人不当地“被选择”。这将使我们的工作效益更高,也会让彼此的生活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