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篇由Steve Crocker撰写的 RFC(Request for Comments)在今年(2019年)4月7日已满50岁了,当年(1969年)的主题是关于在早期ARPANET(高等研究计划署网络,全球互联网的鼻祖)中,如何从电脑间传送封包。
Crocker和初期的作者在写这些让他们的电脑能彼此连线的说明时,只是在交换想法以及试图找出如何连结不同设备和网络系统的方法,并没有意图要建立正式的标准或**典范,然而现今有超过8500件RFC,传布方式由邮寄信件到FTP和电邮。
目前由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小组)负责绝大部分的RFC,并由RFC编辑组透过正式的流程去管理,确保有关的想法、草稿最后变成可发行的标准或知识性文件,发行RFC系列的最终目标在于提供资料相关的标准来源,并支持永久地保存资料。
50年前,RFC系列与其他标准最根本的不同点在于它的开放性,任何人无须付费加入某个组织便能免费撰写或阅读RFC,也因为这个特性,让RFC广泛地散布至全球各地,让更多人了解网络运作的方式,进而创造更多新的服务、系统和软件,这样开放的模式可说是建立RFC最大的成就,互联网之所以能成功运作是建立在开放的标准之上。
现在我们可能不再需要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网络控制协议)或其他早期RFC所定义的协定,但是我们仍会在新的RFC中定义新的协定,同时也会定义未来网络的许多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