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放鞭炮、打扫房屋、穿新衣、贴对联等民俗活动在北宋时期已然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自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称“年”,直到汉代,春节就成了中国一个传承且稳定的节日,人们庆祝丰收、祭神祭祖、久别相聚、彼此祝福。
立足于现实与历史之间,近些年,春节的年味儿似乎变得越来越淡。根据近期的一项调查,只有16.7%的人认为春节是一个放松的假期,更有9.8%的人认为春节是一个辛苦的节日。技术的进步让时间和空间不再是阻隔人之间沟通的障碍。信息化、媒介化、城市化的爆炸式发展,使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过年回家团圆不再是春节的必选项,两地过年成了越来越多家庭和代际之间的选择。而本文则想通过年味儿逐渐变淡的社会现象,引出对“春节”的重新思考,唤起可能被大家忽略或遗忘的一些东西。
笔者认为,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春节”不再是单一节日的问题,也不是放鞭炮、贴春联等民俗活动的集合,“春节”本身就是一种媒介。如果把“春节”视为一种媒介,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媒介呢?它又是由什么组成呢?“春节”媒介不是像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获取资讯和提供资讯;也不是交流资讯和交流情感的中介。“春节”是由人、物理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四者共同构成。换而言之,“春节”这种媒介需要人与人在物理空间里才能发挥其媒介的作用,就像古希腊时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有在城邦内才能完成。
突出“春节”物理空间的重要性,是发现越来越多选择异地过年的人们通过文字、视频等方式通过网络相聚。技术的进步虽然缩短了时空距离,但同时这种跨越时空的相聚也拉远了人与人、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每一种技术都有其一套内在的逻辑和使用准则,通过技术的沟通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具有同一性和统一性,我们的思想、情感、欲望和行动正在被机器人化,我们正处于一个万物都曾为真实却消散为虚空的世界。
立足于对“春节”的再思,是要试图找要到一种新思路。“春节”作为人、物理空间、对话、关系的共同体和生命体,可以重新唤起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意义,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关系变显得更为真实和具体。“春节”需要亲人们在具体的物理空间中,进行深度的语言沟通和话语交流才能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春节”是一种情感交流的媒介,更是一次和家人团聚,感受亲情的重要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