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8奥运会闭幕式就转播到这里,谢谢您的观看。再见!”

没有经受1992年申奥失败的沮丧,但是却切实感受到了 2001年7月13日申奥成功时由衷的喜悦感。记得当时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焦灼地期盼着那一轮轮的结果。当萨马兰奇念出“the city of Beijing”的时候,全国都沸腾了。但究于我自己的心境,除了当时的内心喜悦之外,还有一种预知漫长等待的痛苦,当时我还是上初中的好孩子。我知道要为那个期盼的奥运等待七年。

成为一个豆友的时间不甚长,只有两三年左右。在这几年里,我见证了豆瓣的不断的改变与创新,想说一些自己的想法。

豆瓣确实是一个比较独特的网站。我想它吸引人的特点是多方面的,可能有人中意它的界面风格,有人看重它丰富的内容体系,有人来豆瓣是纯粹寻找臭味相投的 人,whatever。总结起来,豆瓣作为一个网站能够带给广大豆友的全部功用总结起来无非两点:获取内容与虚拟社交(即SNS)。为了格式工整我都以四 个字总结,但还是要做进一步的说明。

获取内容指什么呢?豆瓣传统的,也是最重要的三大板块,读书,电影,音乐。这是文艺传播的三种主要载体,这也是为什么豆瓣得以吸引大批量文艺青年或装逼青年驻 足的主要原因。除此意外,还有豆单,即是书籍,电影,音乐的部分条目基于共同特点的聚合。对身边发生的事情以专题的形式做诸多可能范围内的系统性的总结。这种习惯不属于后天养成,是一种纯天然的习惯。这种习惯属于一种负责 任的表达欲,不应当受到好或坏的评价。由于情绪激动,思考本是不完全的,再加上从思路转化到语言这种有缺陷的容器的过程本身就伴随着精华的损失,所以我只 能尽力而为。这次事关开幕式。由于头绪繁多,所以只能分条叙述。

网络真是可以让人孤寂的东西。深夜里无事可做就决定去那个地方看看。从2000年开始泡那里。而上次登录是在两年以前的春天。那个人的生日,我又去了那里。

刚上初中的时候开始喜欢那个人。一切的一切都源于那场开在济南的演唱会。机缘巧合让我拿到了演唱会第一排的贵宾票。让我能够跟那个人一起吃饭。让我能够观赏那个人数次从我身边经过。她没有一米七二。

后来初中毕了业。后来去了个让我光芒万丈又胡思乱想的高中。后来去了二本。后来复读。后来又上个一个别人都说不错的大学。到现大学已然过半。

越来越少去那个论坛,但对那个人偏执的爱还是没减少的意思。上一些类似于WEB2.0风格的音乐分享网站甚至搜索那人的名字来衡量网站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