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眼中,小朋友要长得肥肥白白才算是好,代表营养充足。当小孩身形偏瘦,长辈便总是不断催促他们多吃。肥瘦议题在现今社会的争议性从未消减,甚至足以影响孩子心理成长和日后健康。以下由儿科专科医生梁宝儿分别讲解青少年的过重和厌食问题,助家长和社会大众厘清饮食失调的谬误。
“其实肥胖是世界排行第5的死亡原因。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有44%与肥胖有关,心脏科的疾病如动脉闭塞等,亦有百分之二十几和肥胖有关。但吊诡的是,同时亦有很多人在挨饿,甚至饿死。”事实是过肥抑或过瘦,同样有问题。梁医生强调:“所以并不是要鼓吹全部人都要一起减肥,因为不是人人都需要。例如有些患有厌食症的人,他们本身并不肥,但当整个社会不断宣传大家要避开高盐、高油、高脂肪的食物,便容易让人感到困扰,变相令某些不需要减肥的人限制了自己的饮食。”
单一化的饮食建议不能硬套在所有人身上,但从小预防过重,却是维持健康体重最可行的方法。梁医生指,有研究显示,小朋友最早在5岁便会出现过重迹象。“全世界的儿童医院都积极推动,教导家长注意不要让小朋友过分吸收营养。因为减肥真的不容易,所以从小注意是应该的。不少专科学会亦会提出实际建议,如注意不要让小朋友吸收过多的蛋白质、不要选用太高蛋白成分的奶粉、尽量以母乳喂哺等。”
对于肥瘦标准,一般人会以BMI(身高体重指数)作参考。梁医生认为指BMI以外,亦可以参考“Weight for Height”,同样是以身高、体重比例来作衡量指标。“其实最重要是家长应多加留意小朋友的体重上升趋势。因为不少研究指出,若太早出现体重上升过快,对日后的心脏健康会有影响。”他补充,成年人一般会以是否有“三高”来判断患心脏病的风险,小朋友的话,就是以有没出现体重上升太快来判断。
厌食症表面看来是过重的另一极端,但原来两者却是息息相关。“其实有四分一,甚至三分一患厌食症的人,曾经有肥胖问题。”梁医生指,曾有部分厌食症病人因小时候肥胖,被家人、长辈以“肥仔”、“肥妹”标签,因而自我形象低落,甚至否定自己。“他们对肥开始有不正常的恐惧,并开始以极端的方法去减肥。而且当他们瘦下来时,身边的人会报以称赞,就会令情况不断恶化,不能停止。”
社会对美丑的定义离不开体形肥瘦,加上大众对肥胖向来有不少负面标签。“例如肥人就一定大汗、一定不卫生、不整洁,甚至会认为身材肥胖就是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等。”这些长久以来的偏见,都是人们,尤其青少年患上厌食症的压力因素之一。医生说此情况必须正视,既因厌食症治疗难度高,更因其为精神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病类。
预防当然胜过治疗,病亦应向浅中医。医生建议家长平日多留意子女,如他们在吃饭时的情绪特别强烈,会发很大脾气。“很多时父母或旁人不理解,会劝说:‘好简单呀,你食一啖啦!’但其实对他们来说食物已经不只是食物,是令他们产生恐惧的东西,就像火。”
曾有家长反映孩子明明很喜欢下厨,没发现他们竟患上厌食症。“喜欢下厨不代表没有事,其实不少病人都很喜欢下厨,但他们煮完后自己不会吃,而是让家人、朋友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