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为奇妙,这是我心深知道的。
中国人见面常喜欢问:“近来忙吗?”
西方人则常常问:“你准备去哪儿度假?”
好像“忙”与“度假”这两个对立的名辞就是我们的生活写照一般。
睁开眼,看到的都是忙人,街上的行人永远匆匆忙忙的在赶路,肩碰著肩,脚踵接着脚踵,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一脸的紧张,一身的匆忙,人永远在向前赶,不停的向前赶,赶一站算一站,到了终点再回到起点,然后再由起点回到终,于是许多人的一生就从一个房子赶到另一个房子,回家上班,上班回家,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忙着上学,忙着上班,忙着赚钱,忙着回家,于是忙碌占据了一切,直到有一天,我们忽然感到力弱体衰,无力忙碌时,我们才会幡然醒悟,茫然自问:“为谁辛苦为谁忙?”
现代人是忙碌的,但忙碌的意义究竟何在?在你匆忙的生命中,究竟有多少时间真正为着你的“生命”而忙碌?
以前当我们称某一种人为有闲阶级时,这种人就非得有钱不可,所以在从前人的印象中,有钱有闲永远连在一起。但我们何其幸运能生在今天,生在一个不需有钱而能有闲的社会中,今天的社会平时要求人忙碌奔走,但也用法律保障人人有休假度假的权利。然而不幸的是这种法律权利经过若干年代运用之后,似乎逐渐演变成一种义务,当“必须度假”的观念逐渐在社会中形成时,“度假”就不一定是一种享受了,许多人为着面子度假,许多人必须经年节衣缩食去度一个豪华而短暂的假期,甚至许多人在度假时只是不断地忙于拍照,以便度假后志得意满的向亲友炫耀我也曾“到此一游”的光荣,于是可怜的现代人在一切忙碌之后,还要忙于度假,还要忙于度一个豪华而可夸耀的假期,在这样情形下,我们虽能常享度假的权利,但却不能因而减轻心灵的重担,我们仍然紧张,我们仍然忙碌,我们永不得休息。
以赛亚曾说:“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得力在乎平静安稳。”
如果我们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我们不曾找到生命的源头与归宿,我们就只能像桑他耶那(Santayana) 所说的一样:“生命与死亡均无药可治,尽情享受中间这一段吧!令人怀疑的是,如果仅有“中间这一段”,我们岂有心情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