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融入长三角,高铁全覆盖,阜阳该如何定位?
“融入长三角、高铁全覆盖”,这是根据国家新一轮发展规划,我市提出的发展战略。当下,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已迈开实质性步伐,融入长三角是大势所趋、是重大历史机遇,同时也是重大考验。
哪些方面要一体化?我市在融入长三角进程中该如何定位?阜阳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魏遥教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读。
例如,2018年12月1日,上海、杭州、宁波三地地铁二维码乘车正式启动互联互通,覆盖526座轨交车站,1万余台闸机。如今,阜阳即将开通商合杭、郑合等高铁,这也是积极融入长三角,实现一体化的基础性一步。
产业一体化并不是简单的产业集聚和产业累积,而是根据各地的现状、历史、规划以及比较优势,从而确定各地的产业类型,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一定的产业梯度,形成结构体系、布局体系。
在产业方面,阜阳目前需要思考的是,可以为长三角区域提供什么,可以承接什么产业?这需要分析阜阳的历史传统、现有产业基础和本地的比较优势。目前来说,阜阳仍是一个农业大市,人口优势和农业发展较为突出。
主要围绕G60科创走廊,但阜阳这方面较为欠缺。在实现一体化的过程中,需要做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个方面的工作,有效市场即让市场活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加快产业转移和承接。有为政府主要是进一步“放管服”,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阜阳该如何定位?
目前,我市有两大产业优势较为明显:大健康、大农业。
“大健康”包括食品、药品、医疗等,太和县正在打造现代医药产业之都,曾经20万名“走全国卖全国”的勤劳药商,让太和成为全国最大的药品集散地,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一大批药商华丽转身,又让这里诞生了一大批优秀药企。
“大农业”则是因为我市地处淮北平原,拥有千万人口,以全国0.5%的耕地产出全国1%的粮食,被誉为“百亿粮仓”。我市需要培育一批品牌农业,培育打造拳头产品。
在化工材料方面,我市有昊源化工等一批知名化工企业。
在循环经济方面,界首的循环经济被称为捡出来的百亿产业,也承接了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循环经济不仅支撑了界首的经济发展,还生发出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等多重效益。
在高科技产业方面,阜阳专用型汽车制造、新型材料、智慧城市以及人工智能等都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各县市区也要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学确定本地的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实行错位发展、集中扶持、重点培育,以实现发展质量的提高。
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颍州区可以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汽车配件业;
太和县可以重点发展生物制药产业;
阜南县可以重点发展林产品加工、卫生洁具、纺织服装业;
临泉县可以重点发展脱水蔬菜、皮革、化工、电子业;
阜合产业园可以重点打造家电、汽车与机械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培育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