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受你们采访,就是希望向其他香港老板传递拓展内地市场的信息和信心。”说这番话时,赖友胜用的是普通话,语速不快却有板有眼。记者以为他小时候在广东生活过。赖友胜郑重其事地伸出右手食指,摇了摇说:“我是有香港‘出世纸’的!从小在香港土生土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赴内地投资的港商绝大多数听不懂“煲冬瓜”(普通话),交谈时甚至穿插英文。除了语言障碍,那时的港商只知道内地有一个深圳,再远一点就是东莞。他们对内地有某种“抗拒”心理,但现在却又似乎有点“怕”内地。

经过过去5年的摸爬滚打,香港中小企“灵活”、“转换快”的优势此时得到显现。相比“怎样将工厂开到内地”,今年下半年开始,港商更加热衷探讨“怎样将产品销往内地”。

记者明显感觉到,绝大多数港商不仅愿意承认内销市场的庞大及潜力,更研究起内地内需市场的要点,梳理出企业的发展思路。自创品牌、拓展销售渠道尤其是网络渠道,则是企业的普遍共识。

三十年前,香港曾经在国际市场获得巨大发展机会,才有了今日的香港富豪;如今,中国内地的市场给了香港机会,谁抓住了机遇就能够成就未来的辉煌。“内地天天在进步,香港也要改变,否则就会被边缘化。”这是赖友胜对集团发展的自省,更是无数香港中小企业未来十年发展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