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港交所修改上市规则,准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以来,短短两年时间,香港已成为亚洲第一及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集资中心。与此同时,商界和金融界亦联手建立和完善香港生物技术生态系统,例如恒指公司最近宣布将未有盈利生物技术公司纳入恒生综合指数,加上政府对行业投资。而港交所首席执行官李小加则更有所期待,他希望在未来5年至10年内,香港可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集资中心。
▲港交所修改上市规则短短两年时间,就已成为亚洲第一及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集资中心。港交所首席执行官李小加则期待在未来5~10年内,香港可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科技集资中心。图为李小加参加生物科技峰会图片。(香港交易所Twitter网站图片)
李小加在9月1日举办的港交所生物科技峰会上表示,希望未来五至十年,香港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科技企业集资中心。他认为,香港具备相关条件,主要由于内地面对14亿人口的健康及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成为推动医疗及生物科技发展的动力。
与传统行业相比,生物医药企业呈现出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因此,股权融资是助力生物医药企业成长的重要融资方式。近年来,国际主要的证券市场逐步建立了适用于生物科技企业上市的证券市场规则,向众多被传统市场拒诸门外的生物医药企业抛出了橄榄枝。
自港交所新规第18A章(即关于允许未有收入,但符合某些条件的生物科技公司来港上市的条款)推出以来,港交所已经拥有了一个完整成熟的IPO、再融资体系。
生物科技股在港形成“聚集效应”
据了解,目前已有20家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根据18A章在港上市,共集资480亿港元,上市后的再融资规模达到460亿港元,可见生物科技股在香港已经形成了“聚集效应”。
据港交所上市部主管陈翊庭表示,现时仍有很多潜在的、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数量,且生物科技企业所涉及的细分行业愈来愈广泛,包括干细胞医疗、体外诊断的医疗器械等。
她预告,港交所将为《上市规则》第18A章申请上市的未有盈利生科企业提供更多的指引信,助厘清该企业申请上市时所遇到的问题,将会包含5大方向。
▲李小加指,本港经济虽受到重创,但金融市场非常强劲,特别是中概股的IPO,中国科技企业、新经济企业大规模的上市,彻底地改变了香港的金融市场。图为香港中环街景。(新华社图片)
港交所董事总经理及市场主管姚嘉仁表示,20间生物科技公司股价由上市至今增长70%,今年平均上升44%,交投也很活跃,日均交易量由2018年2.7亿元,增至去年6.1亿元,今年首8个月达到14亿元,反映有关公司表现及投资者对这个板块的关注取得非常好的进展,亦反映行业长期发展潜力。
他于香港交易所生物科技峰会表示,未来交易所将发掘更多海外生物科技公司到香港,包括以色列、欧洲及英国等地,认为相关生态圈已经形成。
另外,他又提到,交易所推出MSCI相关期货,令生物科技公司受惠,吸引不同区域投资者、提升流动性。至于生物科技公司纳入恒生综合指数选股范畴,他认为有利扩大投资者基础及开发相关基金产品,亦为进入港股通迈前一步。
今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香港经济、社会和政治在疫情大流行下都有重大变化,但即使存在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和挑战,香港的资本市场已显示出一定韧性。港交所主席史美伦表示,截至7月底,港股总市值按年增长26%,7月日均成交额按年急升1.4倍。首7个月新股集资增长56%,而未来6个月仍有良好的新股发行计划。
李小加更指,在本港经济受到重创下,香港金融市场是香港唯一一个“优等生”:“市场非常强劲,交易非常旺盛,各项指标的韧性极强,特别是中概股的IPO,中国科技企业、新经济企业大规模上市,彻底地改变了香港的金融市场。”
李小加表示,香港金融市场的出色表现要感谢前几年的恶补,包括互联互通,深港通、沪港通,实现了南向通、北向通,每天都是大规模地交易,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一个巨大改变,产生了大量化学反应。
除此之外,李小加补充,“以前我们的池子里基本上都是老鱼、传统的鱼,基本上都是大草鱼,现在换来了很多新的海鱼、新的三文鱼,都是强劲的鱼,新经济、新科技。今天的香港市场已经彻底和过去不一样了。”
李小加指,2020年全世界经历大考,包括公共卫生领域的社会治理的考验、经济的考验、国际政治和地缘政治的考验。香港三个考试都是夹在中间,但香港金融市场基本上还比较好地考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