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记者林思宇台北17日电)中央研究院今天发布新闻稿指出,物理所教授胡进锟提出新理论,认为快速的环境变迁会造成生物多形现象及同域物种形成,登上顶尖物理学专业期刊“物理评论通讯”。
这项研究由胡进锟与亚美尼亚埃里温物理研究所教授共同发表,刊登在6日出刊的顶尖物理学专业期刊物理评论通讯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2,058102)。
研究指出,随时间精细周期变化的环境(fine-grained time-periodic environment)有可能让原来居于劣势的物种型态 (morph)存活下来,而造成多形现象,这有利于该物种的繁衍。同时,理论与一项微生物族群的实验结果相符。
世界上的生物拥有多样性面貌,即使同种生物外形上也有多样变化,如人类有不同血型,小树林蜗牛(Grove snail,学名Cepaea Nemoralist)有褐、黄、粉红等不同颜色。对生物学家来说,多形现象(polymorphism)不仅有趣,更具有生物演化的意涵,因为这些呈现多形的生物可能有相同基因体,也可能有不同的基因体,都与物种为求适应环境有关。
胡进锟表示,这项研究应用演化博弈理论(evolutionary game theory)等方法,提出快速的环境变迁是造成生物多形现象的原因,这些多样型态再演化为不同的物种。98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