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明白,Unicode 的蒙古字母部分为什么有 U+183B。我见到的国内出版的所有的老蒙文的词典和教材,从五几年到现在,都没有这个字母。虽然这个字母在老蒙文的阿礼嘎礼中和托忒文中(阴性)【说起来还有点复杂,有机会说】是有使用的,但在日常的老蒙文中,是不用这个字母的。

当年制定蒙古字母国际编码时,虽没有满文、阿礼嘎礼专家,但不缺老蒙文专家。如果这个字母真的是阿礼嘎礼用,怎么可能放错地方?不然,就是日常是使用的,我没有看到。但我找了大量的词典和教材,就是不见这个字母的踪影。

今天,在看一本蒙古语教材时,想到这个字母,突然顿悟。原来是这样!【这是我的猜想:(】:

为了对照所有的新蒙文字母,只好把一个蒙古文阿礼嘎礼字母放到【日常】蒙古文字母区域中。U+183B 对应新蒙文西里尔字母 к。

事实难道真的是这样?哈哈!

【补充】还有一种可能性,当年的文字改革等专家想把这个字母转为日常字母,可是最后没推广或没有推广成功或没采用。此事又没有记录,就变成现在的样子了。【其他几个转正的字母,像U+183F、U+1841、U+1842等都成功了。】

原来是这样啊~?

没写太清楚,正文改了一下:这是我猜的。这事儿如果真这样,太……了!

1.字母ᠻ(U+183B)是35个基本字母(U+1820—U+1842)之一,读作[k‘],拉丁转写为kh,对应于西里尔字母к。用于转写外来词汇,当然包括梵文。

2.汉语拼音g[k]、k[kʰ]均为软腭清塞音,区别在于是否送气,蒙古文分别使用ᠺ(k,U+183A)、ᠻ(kh,U+183B)这两个字母转写之。

3.尽管部分西方语言(如英语)中的k是送气音,但由于送气与否并无区分语义的功能,因而,仍然使用ᠺ(k,U+183A)转写西方语言中的k,而不使用ᠻ(kh,U+183B)。

4.博主引用的图中,将ᠺ(k,U+183A)对应于西里尔字母x,我在另外的材料中,也看到同样的对应,这很令人费解,求解释。

a)“35个基本字母”的说法从何而来?(只因Unicode的编码的缘故?)

b)根据我有的和见到的所有的不同时期的蒙古文大辞典和教材,没有一本收录这个字母。但是蒙古文阿礼嘎礼的资料中有这个字母。是否说明,这个字母至少在现在并不是“日常所用字母”?

d)我认为,U+182C不用于译音,一是因为阴性的U+182C和阴性的U+182D无法区分,二是因为读音。我所了解到的情况,考虑方言,U+182C读作:

e)对于U+183A,我觉得应该对应的是西里尔к。Unicode可能是基于和U+182C一样的原因,标为了西里尔х?

我蛮认同博主【补充】的一段话的。

让我们还原一下“专家”的意见吧(我也修正一下自己的观点):

既然U182C与U182D的书写和读音都很复杂,为什么在转写外来词时,仍然还要使用这两个字母呢?

同意你的反问。

U+183B到U+1842的8个字母都是来自阿礼嘎礼的字母。不知U+1838、U+1839和U+183A是不是来自阿礼嘎礼的字母。

另外,U+1841和U+1842在阿礼嘎礼部分又编码了,还故意长得有点区别。

“虽然这个字母在老蒙文的阿礼嘎礼中和托忒文中(阴性)【说起来还有点复杂,有机会说】是有使用的”

请简单点拨一下托忒文中的情况吧。一直很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