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痛…哭…。谢谢你,请不要给他糖吃;谢谢你,请不要逗他笑。

情绪有一个过程,它需要被完成。

(摘录)几年前,我的小儿子班从楼梯上摔了下来,撞了头,幸好没有大碍,但是很痛,他当然不喜欢痛,就大哭大叫起来而且气极了。几位朋友跑过来帮忙,有人从口袋拿出一块糖,说:“给你,班,吃了糖就会好多了。”我谢谢朋友,并请他不要给他班糖果,因为我觉得哭泣是很合理的回应。第二位朋友过来,开始向班做鬼脸,努力逗他笑,说:“你没事啦!班”我也谢谢他,然后请他不要再逗班笑,同时向他解释,班撞了头后大哭是很恰当的。

班继续地哭而且大叫大嚷,我只是抱着他,如实知悉并确认他的痛,班告诉我:“爹地,撞了头好痛。”我回答说:“对,班,撞了头真的好痛。”班终于安静下来,过了一会儿,他朝我看,说:“爹地,我们走吧。”

开车回家的路上,我知道我已经目睹了一个完成的经验,班不需要再进一步处理 他的撞头事件了,步骤都完成了。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我让他吃糖或用笑来抹煞他的痛,而且以后每次痛的时候都如法炮制,他就会以为哭和生气是不好的,这样一味镇压并抑制感受,对健康是有害的。

摘自‘减压,从一颗葡萄干开始’里“鲍伯的故事:班叫了一声唉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