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都明白,开发产品就是不断地“Plan-do-check-act”。这四个“指定动作”应用在最简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简称MVP)身上一般问题不大。但对于每个想“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的创业者来说,MVP肯定不是终极目标。在MVP试过水而又反应不俗之后,创业者都希望将其打造成完全成形的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产品开发周期通常要持续数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对于Road Map(产品路径)比较长的团队而言,产品的每个功能是否会被真正开发出来仍是未知数。如果将战线拖得太长,恐怕你的团队会对长达数月的Brainstorm兴趣一般。更坏的情况是,大部分决策通常都由创办人拍板,产品的功能到底能否被真正开发出来是一个完全不透明甚至是混乱的过程。

对于这种情况, Y Combinator的合伙人之一Michael Seibel此前曾发文介绍了6个关于开发产品的建议。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将这几个建议和自己在创业过程中的相关经验稍加总结。希望对创业者在加速完成产品和加强团队合作方面有所帮助。

既然完善一个完全成型的产品的战线通常比较长,Michael Seibel就建议创业者将产品的整个开发周期按照需求划分成多个小周期,目的是将每个周期所要攻克的需求细化以使周期长度尽量缩短。但不管是开发平台、添加新功能或是研发硬件,最关键的是要合理安排周期内的工作, 让团队最大程度地投入。

PM(Project/Product Manager) 是开发团队的核心人物,其扮演的角色就是完善开发周期, 并保证所有团队成员都能积极投入每个开发周期。

每个产品开发周期开始时,PM都会主持一次产品会议。这个会议通常会将重点放在增加新功能、增加新用户以及增加“回头客”(retention)这三个方面。而产品会议的目的就是选择其一作为本个开发周期的目标,然后讨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其实现。

很多公司都鼓励员工 Brainstorm,但大多数Idea都会因缺乏进一步讨论而胎死腹中。因此,每当团队一起讨论时,我都鼓励他们将想法写在玻璃板上,并向其他成员作简单介绍。而PM在此的主要职责是创造和维持一种轻松的氛围,让所有人都可以畅所欲言。

对于Brainstorm,Michael Seibel建议应该将所有在讨论中产生的想法按照完成所需时间归类为“简单”、“中等”、“困难”三个等级。这样一来,团队中的非技术人员就能够明白自己哪些想法是容易实现的,哪些是比较困难的。到下次提出想法时,就能适当地减低实现难度。因为只有较为容易实现时,真正被开发出来的可能性才会更高。

收集了大家的想法后,我们就会开会决定一个大家都赞成的想法。要达成一致的共识,最重要是结合程式员预计每个想法实现所需的参考时间,来决定取舍。

达成共识后,PM会将任务分派给相应的团队成员负责。在各项任务完成之后,用户测试成为最重要的一环。Debug是个繁琐又苦闷的过程,Michael Seibel就想到在团队内搞一个Debug比赛,以此鼓励成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多的Bug。

让团队成员在长达数月的产品开发周期内保持热情和热诚是每个创业者的必修课。要保证高效又高质的产品开发周期,团队间有沟通、有共识最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