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的中研院副研究员“司黛蕊”,因为对台湾的“偶”戏有浓厚兴趣,花费超过十年的时间投入研究,10月17日起,在中研院推出了戏偶特展,让外 界认识台湾各种戏偶的多元样貌。

正气凛然的关公,外表出现不少斑驳,这尊泥塑的神像,则是17世纪产于福建,同样是关公样貌,换到现代,则被塑造成可爱公仔,十分讨喜,传统中的“偶”,随着时代,在功能与样貌上,也出现多元转变。

说到“偶”,就有聊不完的心得,这位来自美国的中研院副研究员“司黛蕊”,对于台湾的“偶”剧有浓厚兴趣,因此从霹雳布袋戏开始研究,之后更延展到历史悠久的神像,再到现代的公仔人物,而这一研究、就超过十年。

不同时代,对于“偶”的美,有各具独特的诠释方式,司黛蕊将她十多年来的研究,全汇集在特展中,展期到明年,希望让更多人感受到“偶”的历史魅力。(2012-10-17-中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