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来啦,但根据过去几年的经验,闷热的天气很可能会持续到10月底,近几年甚至感觉不出有冬季。对于登山行程来说,气温不低代表的是不需准备保暖度太厉害的寝具和御寒衣物,因此背包的重量应该会轻一些,体积也会小一些。

这也算是另类的便利之一,秋冬季登山的另一个优点是天气会比较稳定,遇到午后雷阵雨的几率不像夏季那么高。根据台湾地区的气候与地理条件,海拔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大约6度C,而最近一、二年的冬季在台湾的平地地区其实都称不上寒冷,晴朗天气的夜晚气温大概都有18度以上,以大众级高山行程的山屋分布来看,大多座落在2500-3500米之间,所以夜晚的温度几乎不会低于0度,所以,其实用不着使用保暖度过强的睡袋、衣物等。在一般的装备清单中,通常以睡袋和保暖夹克的体积最大,如果填充材料的等级不高,通常也不会太轻量,为了减少体积和重量,也为了让大背包更小一点,我们要尽量做到一物多用,和尽量不携带过重的装备、食物等。

我们一定会携带足够保暖的保暖层夹克,夜晚在睡觉时,睡垫的厚度只要足以达到隔热的效果(充气或填充发泡物),应该都能阻绝来自地面的寒意,只要穿着保暖层夹克+睡袋内套,再进入睡袋这样的就寝装备组合,那么睡袋就可以使用更轻量化的选择。至于睡垫,无论是充气式或是发泡材质,新一代的产品其实都不算重,但是充气式的体积会比较小。

如果愿意尝试的话,也可以试试使用半身的睡垫。通常半身睡垫不会是真的只有半身长度,一般来说通常也会从肩部到大腿,头部下方可以使用剩余的衣物当作枕头,腿部下方可以使用背包,同样也具有一定的隔热效果,尤其是睡山屋的热门路线,山屋内很可能都是床位额满的情形,其实气温也是比室外高的。

当然出发前还是要审慎评估气象,以及不要错估形势,这也是户外活动风险控管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