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们对城镇化大潮下的农村,更多关注的是那里的经济困境,比如土地抛荒、农民高龄化、农村空心化、农业孱弱化,其实现在不少农村更深陷社会管理之困。大量农村留守儿童不仅面对心灵情感荒漠,也面对着基本社会安全保障的缺失
本周一,教育部在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山东湖南黑龙江三起中小学生溺亡事故的紧急通报”,指出同一天中16名学生溺水身亡,令人十分痛心,要求立即展开全面排查。
尽管想必家长经常叮嘱、老师一再告诫,但悲剧依旧多次发生;固然需要安全意识的重申、安全教育的普及、安全措施的演练,但更要找到溺亡事故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中小学生群体性溺亡事故为何主要发生在农村?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多留守孩子,与在城里打工的父母两地悬望。溺亡事故折射出当下农村社会管理的困境。此前,我们对城镇化大潮下的农村,更多关注的是那里的经济困境,比如土地抛荒、农民高龄化、农村空心化、农业孱弱化,其实现在不少农村更深陷社会管理之困。大量农村留守儿童不仅面对心灵情感荒漠,也面对着基本社会安全保障的缺失。去年9月,湖南娄底发生的一起令人心碎的事件将这种“管理之困”凸显到了极致:奶奶在家暴亡,1岁8个月大的女孩伴尸长达7天之久竟无人发觉,直到在数百公里外打工的父母匆匆赶回……此时,奶奶的遗体已经开始腐烂,孩子浑身爬满蛆虫,更由于7天未能进食而奄奄一息。所幸经过全力抢救,小女孩最终从生死线上被拉了回来。
1岁大的留守女童伴尸7日是社会之悲,它不仅反映出留守儿童“野蛮生长”的境遇和乡情的疏离,更意味着基本安全感的失却。当大量青壮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村民的自我防范能力不断削弱,于是,广袤的乡村不免成为被安全遗忘的角落。
乡村不仅是许许多多民众的心灵家园,更是中国的一个发展重心。重心不能不稳: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这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难以在短期内消除,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群体还将长期存在的背景下,对他们的关注和关爱,是全体社会成员的责任,体现着社会的良知。
面对一起起学生溺亡悲剧,我们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全社会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为留守儿童撑起一把把安全的大伞;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同样境遇下的空巢老人。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联系制度,定期走访,为他们提供生活服务、精神服务和健康服务;另一方面要设法发展农村社会服务机构,加大公益***的供给力度。
农村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政府应有远见和担当。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要把更多资源投向小城镇建设,合理布局,多建靠近乡村、有产业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由它们来落实城乡统筹,使千千万万“转型农民”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安居乐业,尽到“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职责,让广大乡村再次充满守望相助的天伦之乐。
(作者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市侨联副主席,香港豪都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豪都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