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污的议题普遍受到国人关注,中央大学大气系王圣翔副教授团队所研发的“空污灯”,将危险等级分别为红、黄、绿灯,可监测空气中的细悬浮微粒PM2.5和CO2浓度,轻易判别空气质量的好坏。同时具有低功耗、高准确、云端资料整合等功能。装置简单,推行成效良好,未来也将推广至东南亚地区。
王圣翔副教授最早的构想雏形,从“空污旗”开始,带领服务学习学生每天到操场升不同颜色的空污旗,提醒附近居民当日的空气质量,作为外出活动的参考指标。近年来结合跨领域创意课程,带领学生整合机电、资工、环工及大气等技术,自主研发“空污灯”,希望借此来实践创新教学和大学社会责任。
“空污灯”从备料、焊接、裁切、组装、外观设计到后端数据库网页,几乎都学生一手包办。关键技术在于核心资料处理器 (Aerobox),可以作讯号的纪录、储存和计算,同时具有低功耗、高准确特性,可提供客制化服务,目前已在中央大学校园推广,并有幼儿园及医疗院所购置使用。
桃园海岸滨海工业区多,加上林口火力发电厂和大潭发电厂等,空气质量恶化的情况十分严重。中央大学透过地球科学学院主导的“桃海三生:形塑桃园海岸环境与人文发展永续共生”计划,强调“环境与人”的永续发展,“空污灯”就是这项计划的具体成果展现。
“空污灯”装置方式简单,除设置在公共场所,也希望推广至居家,一般民众在家煮菜、使用打印机,都可能是空污的来源。一旦空污超标,学校可提供一套SOP机制供遵循。同时也希望结合“空气污染物联网”的概念,串联各社区所测得的大数据,成为学术研究的方向依据,并加强社区宣导,远离PM2.5空气中的隐形健康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