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借共享服务是数位时代的趋势之一,从脚踏车到行动电源都有。巴西一家新创公司设置数千个雨伞租借地点,在过去几个月开始在美国纽约设站,目标2年内将业务扩展到欧洲至少10个国家。
用手机扫描QRCode下载应用程序,在行动上网时代已是习以为常的动作。进入操作界面后,经过会员身份认证,就可以在据点租借雨伞,以应付不时之需。对习惯使用U-bike的台湾人来说,这是非常熟悉的标准动作。
巴西大城圣保罗以午后阵雨闻名,也促成这家雨伞出租公司的创业与兴起,目前当地已经有4万支雨伞在公司名下提供出租。而第一个海外据点则选择在美国东岸的纽约,地点为曼哈顿与布鲁克林,设置35个出租据点,并在每个据点准备100把雨伞。
雨伞出租公司共同创办人克里沃比斯克表指出,第一个海外据点选在纽约,因为当地多雨,且不少人在城市中徒步,“我们也看中此地强大的广告市场。”
民众如果在24小时内归还租借的雨伞,就不必付任何费用,过期至第二天才会加收约新台币56元的租金,依此类推;而当金额累积到新台币445元,就不需要归还雨伞。因此租金收入偏低也不稳定,业者打算把雨伞变成活动的广告看板,靠广告收益赚钱。
业者指出,雨伞租借除了解决行人临时需求,也有推广环保材料的用意。
克里沃比斯克说明,雨伞伞面材料来自于宝特瓶,让塑胶成为可用的雨伞,避免造成海洋污染。
尽管前景充满不确定性,业者依旧雄心勃勃,计划2022年在全美国各大都会区,增设100个以上的据点,并在2023年底之前扩展到至少10个欧洲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