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日报讯】马祖地方村落名“澳”与“沃”两字用法,不要说游客雾煞煞,连在地乡亲也常讨论。语文研究者陈高志说,任何地点得名必有其原因,改或不改,都能说出许多理由。他认为,基于情感因素,如果对、错道理已厘清,且经大多数人认可,就让它正名恢复旧观;若无八成以上(最好是十成)把握,还是先暂时让它“将错就错”吧!毕竟已经用了数十年了,因为除此以外,似乎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陈高志举例说,多年前,“澳”与“沃”两字的用法曾引发争论。它起因于介寿村海埔新生地的地标树立。碑石上刻的是“介寿沃口”,这个地标目前已改,未改之前,因为每天往来的乡亲不少,当然会有不同的看法被提出。当时官民双方的意见不同,彼此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后来官方从善如流,弃“沃口”而就“澳口”,争议虽然落幕,但其他的地方未必完全更正,故质疑、争论的情形时有所闻。

马祖地多曲折海弯,故前人将某村落称“某某澳”,这是有道理的。那“澳”与“沃”的关系又如何呢?这和民间手写的俗体字或简体字的习惯有关。只是为了创造“澳”的简体字为“沃”,而和早已存在的“沃”字本尊混淆了。由此可知把“沃”当作“澳”使用,可能是出自民间俗用。

最近网站旧话重提,陈高志再回文述说一次,只是希望能对乡土文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详见马祖日报2017-09-13副刊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