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S是 Digital Theater Systems 的缩写,是处理声音压缩并将其在空间中还原的数位音效处理方式之一,整个系统是以DTS 音效压缩格式为核心,所以通常以 DTS 简称之,是由位于美国加州的DTS公司于1990年所发展出来的。
1993年,史蒂芬史匹柏的电影“侏罗纪公园”第一次引进了DTS 的数位音效处理方式,DTS公司以六个月的时间在各地的电影院共安装了876部的 DTS 放映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DTS 才自此成名,1996年开始走入一般消费者市场。
比 DTS 音效稍早出现的有 Dolby 的数位音效处理方式,也称为 Dolby AC3 或 Dolby Digital 等,简称DD,是由杜比公司 (Dolby) 所提出的,也是一种音效压缩格式。其与DTS 最大的不同在于声音的压缩率上,DD 的压缩率可以大到12:1,也就是说声音经由DD压缩过后资料量会只有原来的十二分之一,而DTS 由于使用了较小的压缩比,约为3:1左右,其资料量相对较大(16 bit: 2.9:1 20 bit: 3.75:1 24 bit: 4.3:1),由于音质与数位处理资料量成正比,资料量较大的 DTS 自然保留了较为精致的声音与效果。
这两种音效处理方式最初都是为了电影院中的电影音效还原而发展出来的,DD 之所以采取高压缩率的方式,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它采取了将音效数据资料储存在电影胶片的齿孔之间的方式,由于空间上的限制而必须牺牲音质以节省空间。相对来说,DTS 公司却用了另外一个简单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DTS 是把音效资料储存在另外的CD-ROM中,与电影作同步播放。这样的好处是音质获得了确保,电影有不同语言发音版本时也只要更换音效的CD即可,不过想当然DTS 系统就会面临 Dolby AC3所没有的画面与声音同步的问题啰….。
以市场占有率来说,早在1970年代即进入电影音效市场的杜比公司,其杜比音效与设备至今依然是全世界最被广泛运用的电影院设备,采用Dolby Digital音效的电影院设备来升级的成本也比DTS 要小,因此杜比音效仍然是最常见的电影院音效。
DTS 音效近几年受到重视,其实与DVD的出现,以及家庭剧院的日益普及,有很密切的关系,具 DTS 音效格式的DVD影片几乎已成为影音发烧友的不二选择了。目前市面上所见到,同时有Dolby Digital与DTS音效的DVD影片,其DTS 的位元率为754 kb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