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晴今年七岁,性格开朗,家中独女。爸妈工作忙碌,由婆婆主力照顾她。她在社交上面对不少挫折,曾尝试在学校主动邀请同学一起玩,总被拒绝。她偶然会把自己渴望做朋友的同学姓名写出来,以解内心的孤独感觉。
梓晴在游戏治疗中很留意着我对她一举一动所作出的回应,她无时无刻都注视我。初期她会礼貌地询问什么玩具可以玩?但当她知道自己可随意选择任何玩具时,却不知如何是好,因为在她的生活中没有玩的环节,更不曾尝试与别人一起玩的滋味。
在起初数节治疗中,梓晴经常刻意作出一些“挑衅”的行为,如移动沙粒到沙盘外、用笔涂污画框、大声尖叫等,以发泄她内心一直被同学排斥所引起的愤怒。再者,她欲以挑衅的行为期待我一声“不准”的回应,因为她在家中经常被喝止,令她误以为这是正常的社交礼仪。在治疗过程中,她的“不准”期待落空了,换来的是令她感受到自己被接纳和温暖的感觉:她的尖叫声逐渐减少了,开始懂得体谅别人的感受。梓晴认识了一个社交的新途径,以温和的声音邀请我跟她一起玩,一同感受幼小的沙粒。
孩子每天的家庭生活正是学习社交礼仪的直接途径,家长每天的回应深刻地烙印在孩子心中。当孩子与别人相处时,这烙印将表露无遗,影响她与人相交的互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