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日前公布将塑胶制的一次性刀、叉、匙纳入禁止进口货物清单,可降解塑胶除外。近年政府在推于减塑减废政策的积极性有所提升,先后实施胶袋征费、禁止进口“发泡胶”、“胶饮管”等一系列措施。在此推动下,近年不少居民已养成自备环保袋及餐具的习惯,就以胶袋为例,现时使用量已较相关法律生效前下降超过三成,反映工作是具有成效的。
不过,从每年的《澳门环境状况报告》来看,本澳人均固体废物量虽有下降趋势,但仍超过“北上广深”等地;恰巧碰上疫情令工商活动减少,如何确保疫情常态化,社会逐步恢复正常活动,旅客入境量上升后,固体废物量保持下降,值得社会关注。而且在设法减废的同时,由于堆填区早已饱和,废品回收工作也迫在眉睫,但有回收业者反映所需的土地、人资、技术与设备等短缺,当局开展的《回收业设备及车辆资助计划》亦因条件限制,无法满足业界需求,2018年至今仅有40宗申请;加上现时废品进出口不易,经营存在困难。
要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家园,必须从减废与回收双管齐下,本人对此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以循序渐进与污者自付原则,透过宣传与法律同步着手,提高居民环保意识,有序落实各项源头减废政策;二、因应近期禁“胶餐具”措施,建议当局加强向商户及市民宣导,并鼓励商户为自备餐具人士提供折扣优惠;三、加强与回收业沟通,尽快落实《澳门环境保护规划(2021-2025)》中对业界的支援措施,促进环保与经济循环发展;四、长远而言,政府可在现正构思作建筑物堆填的离岸生态岛中,扩充纳入各种回收业设施,根本解决回收业一直缺乏土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