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4 月,在陆奇离开百度前的最后一次财报分析师会议上,陆奇解释了自动驾驶业务和 DuerOS 业务的商业模式:
(自动驾驶)我们的商业模式是提供免费开放的平台,但是我们的合作伙伴需要使用我们的一些服务,比如地图,我所说的地图是供传感器使用的高精度地图,而非平时普通用户使用的手机地图,这是我们的商业模式,而且成长非常不错。
百度开放平台的创收模式是多层次的,第一,各类设备为百度提供了入口,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设备提供信息,服务和内容,加入广告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事实上我们也已经与设备商开始这种合作;第二,我们可以通过授权和收取佣金的方式获得营收,但这些都是远期的目标,短期来看还是专注于产品的开发。
好消息是,至少这半年时间里,百度内部没有对这两个产品作出所谓“战略调整”,坏消息则是,至少在短期内,自动驾驶和语音交互都无法真正成为百度营收的主要来源,AI 之于百度转型,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如果说自动驾驶、语音交互是百度星辰大海,那么现在百度必须面对眼前的苟且。
过去这么多年,科技行业里一直有个词很流行,这就是“大数据”。在英文世界,关于大数据“big data”也有一个恶俗但也不失精准的比喻: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去看,这段调侃的核心还是对如何处理大数据的不解和困惑。事实上,当 2006 年亚马逊推出第一个云服务的时候,整个世界还没有被数据包围。一年后,iPhone 的出现以及随后 Android 手机“集团军”的崛起,数据被这些移动设备大批次地生产出来,紧接着,IoT、联网汽车以及智能音箱等消费市场的产品,当然还有不同垂直领域里的工业级应用,都成为更多元化的数据生成器。
这些海量的数据被不断生产出来,然后不同的公司、开发者再经过或简单或复杂的过程将数据搬运到公有云的数据仓库之中,接下来,这些公司和开发者则使用云服务商——亚马逊、微软、阿里云、Google——提供的各种数据分析、挖掘工具,从中找出“insight”。
两个多月前,我曾在《截止到 2018 年 6 月,自动驾驶的现状与未来》一文里相对粗线条地勾勒了观察 2018 年上半年自动驾驶发展的几个角度,包括行业标准、民众接受度以及几个技术难点等。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这个领域又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如果将两个月前的文章作为一个宏观盘点,那么这期会员通讯文章里,我会侧重最近的几个行业事件,提出一些微观观察。
央视世界杯比赛直播前,除了互联网公司无脑式的广告,汽车广告依然占据很大的部分,包括凯迪拉克、林肯、宝马、奥迪等悉数亮相,但和过往所有汽车广告一样,这些“豪车”的广告语言也十分晦涩难懂,更多的时候,仅仅展现了一种汽车品牌的气质而已。
但当下汽车行业却正在经历一场目标明确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这就是自动驾驶。Dailyio 过往对于自动驾驶有过多篇深度分析,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透过这个行业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诸多变化,提供一个观察自动驾驶现状以及透视未来的角度。
英伟达“投资笔记”
梳理完英伟达的四大平台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英伟达还能继续上涨吗?还值得投资吗?”
这个问题看似是个股票问题,却也是一个技术发展趋势问题。正如上文所言,过去三年推动英伟达增长的主动力是人工智能产业对于 GPU 强烈需求,那么未来三年呢?
英特尔可以靠自动驾驶再开启一个新时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