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住在洞穴入面,如何走到外面?
罗马帝国时期有三位非常有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统称为“希腊三哲”。
苏格拉底透过不停提问问题,让人意识到自己其实接收了许多假知识,并从中知道自己的无知,整个过程他只能扮演协助的角色,所以亦称之为“接生术”。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门徒,并对此深受启发,他写下许多对话录,记录苏格拉底与其他人辩论的过程,包括《会饮篇》、《理想国》与《法律篇》。
柏拉图认为我们感官接收的资讯,只是存在于经验世界,是可变的,例如我们在事物界看到马、猫,那其实是动物的“原型”,所有动物皆有生命,且会移动,因此我们会称他为动物。
“善”因此也有它的特质,根据柏拉图的理论,“善”是非物质性、永恒、不变的真理,与苏格拉底一样,他认为灵性、精神、灵魂才是接近“善”的媒介,因此柏拉图认为要达到“善”,我们需要理性知识,理解恒久不变的世界真理,追求知性的发展,人才能达到真善美,成为“哲王”。
柏拉图提出“洞喻”,幻想洞穴内有一些囚犯,他们被铁链锁住,出生就只是看到他们面前墙上移动的影子,而原来背后有一班人在操控影子移动,看到的都是虚假的真相,只有摆脱现实的束缚,走到洞穴外面,才能看见太阳——真实世界的面貌。
柏拉图在《共和国》归纳了由不同族群带领的政治体系,概括可以分类为由一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和多数人统治。总观以上三种政体,柏拉图提倡管理国家的人需要是一位有智慧的人,而哲王则是最好人选。哲王因为非常接近“善”,拥有知识和高尚的伦理来管治国家;其他人则会因为私欲名利,而做出偏离大众利益的政策。
早期的柏拉图更认为,哲王应该凌驾于法律,让对国家好的政策更快实现。然而在后期,柏拉图在《法律》的政治思想已与现实妥协,意识到哲人难求,需要以其他政府组织来互相制衡,亦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分权,由不同团体来执行法律、选举官员和制定政策。
活在洞穴⛰中,有什么逃出方法呢?三只鸡蛋希望透过 #思想碰撞 ,发掘逃离洞穴的路。
“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