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是细分的。有一部分消费者的确是以价廉作为最重要的选择理由,但是,也有相当部分的消费者是以物美、品牌作为最重要的选择理由。但是,在所谓“物美价廉”的浪潮中,企事业忙于走量产的、重复的、价廉的路子,而忽视了细分的、创新的、高价值的、个性化的需求方向。

如果说恶性竞争、过度竞争是中国企业的最大危机,那么内需不振就是中国市场最大的危机。而启动内需的关键还是在城市,在于10%到20%有较高收入水平的阶层(20/80法则表明,这20%的居民无论从储蓄力、消费力来说都占80%的份额)。这部分阶层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尤其是非物质方面的需求很高(如文化、体育、娱乐、旅游、保健等),即使是物质方面的需求也很看中创新、设计、小众、个性的因素。

当一个国家的产业是靠价格驱动而不是价值驱动,是由中低消费阶层驱动而不是中高消费阶层驱动,是由量产而不是中高消费阶层驱动,是由同质而不是创新驱动,是由物质产品而不是服务需求驱动,那么它必然陷入“不断向下走”的处境。在向下走的漩涡里,再高明的企业也难逃苦海。而中国经济20多所的历史启发我们,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在一个上升的循环中才可能实现共赢。

所以,中国的企业要逐步走上高价值之路,通过细分、创新创造价值。我们对消费者的教育方向不应该只是物美价廉。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转变过来,那中国制造命运几乎是可以预期的:耗费世界最多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浪费,榨取廉价劳动力最多的剩余价值,以最低的价格在全世界像蝗虫般倾销,被人看作没有灵魂的经济动物。中国的GDP总量很大,但是很沉重,很不清洁,我们背得很吃力。

相反,那些聪明的“头脑国家”,用比较的资源,用知识专利、标准、核心技术、文化形象、时尚符号、金融服务和法律服务等这些轻型化的东西,交换着来自中国的庞大的日用品。它们的GDP很轻,很清,它们的国民福利很高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