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条目需要扩充。(2009年6月5日)

中国思想史,是有关中国人思想发展的记录。《史记》、《汉书》有《儒林传》,《后汉书》有《文苑传》,《宋史》有《道学传》,分别记载当时的学术人物,但还不是专门的思想发展历史著作。中国最早的思想史专著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比较全面论述中国人思想发展历史的著作应是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1919年)。而近代正式用“思想史”为题的学术著作可能是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1923年)。哲学史与思想史基本上相同,但是也略有不同之处。哲学哲学史侧重分析思想家的代表观点,而思想史则侧重国民思想的变化过程。

明朝建立的时候,欧洲文艺复兴方兴未艾,思想开始解放,中世纪社会走向瓦解。而明朝选定的官学——朱熹道学,却有严重的禁欲主义倾向,向中世纪回归。明朝后期,出现了李贽为代表的异端思潮,对道学开展批判。

晚清每况愈下,社会各阶层对传统的官方儒家正统思想产生了怀疑。士大夫内部出现了戴震批判朱熹理学的呼声,和龚自珍提倡放弃考据训诂之学,转而讲求经世之务的主张。民间则出现了将基督教移植到中国民间宗教传统的“拜上帝教”,来对抗孔子,并形成了一此气势空前的反抗清朝统治的民变——太平天国。

五四运动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分水岭。此前中国人重保守,之后中国人崇尚激进主义。科学、民主、救国、革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国民党从欧美引进激进的三民主义,***从苏俄引进更加激进的共产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势力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