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四:全面发展的中学生观(常考点)
学生观是人们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是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结果的重要因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教育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补充)应树立什么学生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不仅要求教育者要全面地认识学生作为个体的存在,而且要认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
无论学生处在怎样的情况下,不管他们的性别、民族、所处的生活地域、家庭经济情况、个人发展水平和个人的身体条件如何,他们的发展权利、发展要求都必须同样得到尊重。
5、学生作为有差异、有个性的人(常考点)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承认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和个性。
知识拓展: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等规律。
(1)顺序性: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人的身心发展不是匀速前进的,各个部位各种功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方面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
(4)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他指人的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
再次表现在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以及男女性别上的差异。例如有的人对数理化感兴趣、有的人对文史哲感兴趣;有的人喜动,有的人喜静
依据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潜能,采用适宜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是一种教育方法,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因此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因材施教,就必须认真地分析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发展情况及发展可能性。
评价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结果、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做出的价值判断,并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测验、考试。
首先,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不能灌输,只能渗透到教学工作中。
其次,价值观教育要走出课堂,走进社会。
最后,价值观教育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