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又迷你的心律调节器,让心脏偶尔需要刺激一下的病人有新选择。未满30岁的王小姐因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造成心跳暂停,会出现头晕的症状,甚至有昏倒的危险。她在一年多前安装传统式心律调节器,但胸口的伤口表皮曾两度发生感染,且担心后续并发症的风险,因此由嘉义大林慈济医院心脏内科李易达医师为她取出传统式心律调节器,另置入新型无导线心律调节器,不仅体积大幅减少,也不再会有传统节律器导线及伤口的问题,是云嘉安装无导线心律调节器的第一例个案。
李易达表示,无导线心律调节器的大小约只有传统式的八分之一,植入方式是以导管由股静脉送入右心室,外表没有伤口,完全看不出异状,植入后活动不受限,不用做胸前穿刺,没有血胸、气胸的危险,而且不像传统式心律调节器有导线,会有导线感染、掉落、作用不良等问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旧型心律调节器需要在胸前皮下做一个口袋置放电池,也可能有感染的风险,并且会在胸口留下疤痕。
李易达指出,适合新式节律器的病人,包括只需偶尔心室心跳支持的病人,如心房纤维颤动合并心搏过缓,或偶发性房室传导阻滞等。王小姐是偶尔心跳会有好几跳停顿不跳,突然头晕,而且无法用药物控制,之前因台湾尚未引进无导线心律调节器,因此帮她置放传统式心律调节器,但因考量其导线使用期年限有限,且期间王小姐节律器置放处皮肤曾二次感染,引发蜂窝性组织炎,若是情况严重,可能需整个移除,换位置重新放置,因此日前帮她取出旧型心律调节器,更换为无导线心律调节器。
李易达指出,装设心律调节器来治疗心脏跳动缓慢的病人通常为六、七十岁以上较为年长,但年轻人或小孩也有可能。病人在安装传统的有线心律调节器后,约5~10%病人,会因为导线掉落、包膜破损或导线折损导致作用不良,而需再次置放新的导线,年长病患也许还能接受。考量王小姐还很年轻,如果发生同样的状况就须面临体内不断增加调节器导线的困扰。传统导线置放久了便不容易移除,因此会建议她趁传统导线尚能移除,安装无导线心律调节器。
李易达指出,虽然新型心律调节器有许多优点,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使用。若是患者心房及心室跳动需要同步的患者,即建议安装传统有导线的心律调节器,才不会因心房心室不同步跳动而容易造成心衰竭或心房纤维颤动。由于目前无导线心律调节器仍需全额自费,若是像王小姐这样偶尔才需要节律器作用,且经济上许可时,可以考虑安装,以便减少一些传统心律调节器可能出现的电池或线路相关的并发症。
李易达表示,新型心律调节器的电池使用年限约10~12年左右,与传统型差不多,3C产品对新型无导线心律调节器的影响不大,唯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接受核磁共振前,必需先调整心律调节器的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