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直在变,教育者应该培养学生在变动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因此,此刻教育的关键应是“Liberal arts”,含括一切能使人得到真理和自由的工具。当学生拥有这些工具,在任何环境都能生存;教授教学生这些工具,未来他们即使离开校园,也能持续进步。

所以,我认为Liberal arts不应翻译为“博雅教育”,最适切的解释应该是“得自由的方法”。

若再延伸成中文,Liberal arts中的“arts”就是“艺”。过去,“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术的技术,那是孔子所处的时代所需的生存工具。而现代学生必须学的工具,首要是批判思考的能力。

此外,因为经常要与外国人沟通,外文能力要好;要和机器讲话,得懂得用java。其他必须学的,还有3D绘图工具、数学工具、电路板、统计分析的工具等等。

要强调的是,程式语言是中文、英文以外第三个必备语言工具。现代人如果不懂如何与机械对话,未来就会变成一个“不识字的人”。所以,我要求客家学院的学生也要学计算机语言,并动手做机器人。

学会写程式的技术,过去要倚靠数学天才才能做的事,现在人人都能解决。有了外语能力,国际化也不成问题,进入职场后也能随时换跑道。

另外,大学生虽然年轻,也要相信自己能为社会创造伟大贡献。

我之前在加州大学收了台湾某知名大学毕业的两个研究生,要他们做一个研究。但是,他们却回复我,“学长说这不可能!”我告诉他们,“你的奖学金是我给的,所以应该听我的,而不是听学长的。”最后,他们真的在48小时内达成要求。

亚洲学生很有礼,但也相对保守、内向。如果不看重自己,就无法有伟大的成就。所以,年轻人要有敢于突破不可能的胆识。

工业4.0、大数据等新知识领域不断出现,业界现正最需要多能力、跨领域人才;大学生的能力也要从单一专长的“I型人”、专业通识兼备的“T型人”,进化到跨领域学习与知识整合的“π 型人”。与业界合作、“解决问题导向”的教育创新,在国外愈来愈普遍,它能真正开启青年的天赋潜力。学校找出路,青年则在出路中找机会;而机会,就藏在逐渐模糊的领域界线中。跟着大学一起跨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