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起移民澳洲不久,囡囡上第一班 (Year 1)。还记得当时她班上有一个小女孩名叫 Laura. 她虽有四肢,却不能动。幸好有一部电动轮椅,她就凭一只指头按制就能来往自如。Laura不能说话,而且是智障的。
记得当时囡囡的班老师向我们家长说,学校收了好几位有特别需要的小朋友,Laura是其中一位。特意安排每班一个。一方面,可以让这些有特别需要的小朋友融入正常班中,另方面,可以训练同学学习与有特别需要的人相处,和帮手照顾他们。
听了这番话,感到这是一间很有‘人性’和‘人情味’的学校。当时,基丝汀也时不时在囡囡学校做义工,协助班老师。因此,在旁清楚观察班上同学很多表现。
下课钟声一响起,譬如小息或转换上课地点。班老师总会问:有谁愿意帮助 Laura?基丝汀就见到很多小手举起,自动请缨去帮忙。温情的场面,还历历在目。有负责推轮椅的,有在旁一起走的,都跟 Laura 倾谈,有说有笑。明显 Laura知道其他小朋友的意思,她虽然不能够说话,但从她发出的笑声和喉音,晓得她很开心。Laura外貌颇特殊,一看上去就知道她是智障人士,还时不时流口水,有很多地方可以令人退避三舍。但基丝汀在旁观察那些照顾 Laura的小朋友就不以为意。把 Laura当作普通正常人一样来对待,只不过她需要多一点帮忙而已。
偶然一次跟班老师倾谈。她说,学生是需要从小学习与不同人相处。她班中学生就很喜欢跟Laura 接近。其实,基丝汀在旁观察,学生是从他们的班老师学习榜样,从她学习到如何跟Laura 相处。孩子怎样对待周围的人,是跟他们见到的大人有样学样的。
Laura 感受到周围的人接受她,影响她对人也颇正面。曾走过 Laura 身边,她发出 grr…..mr….声音,大抵猜到她是说早晨 Good morning, 跟人打招呼吧。她脸上常常挂着笑容。
健康的与智障的,行动快捷的与行动困难的,说话流利的与不能说话的,都能一起生活。当然班老师不会要求 Laura 做其他同学做的一样功课。
生活教育就是一点一滴把人的价值观,人际相处态度灌注在生活的小节中。不用命令,只需活出来。
有人认为孩子需要的是“赢”在起跑线上。帮助孩子赢,是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想赢。
但若想深一层,赢,其实并不是快乐人生必须的一环。没赢的人多的是,没赢的人也可生活快乐。若失去生活可贵的东西,如懂得与不同人相处,认识自己,尊重别人等这些快乐人生必需的,就要小心地去赢。
孩子首先需要的是 “活” 在生活中。若懂得活,就大有机会活得快乐。孩子就为自己赢了一个可喜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