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表示,住建部注意到一些地方出现企业高价购买土地的现象,住建部不支持高房价,希望各地能够有计划地、更多地提供用于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的用地。

住建部的表态意味着未回避对调节房价的责任,也代表该部看到住房、医疗、消费是老百姓最关注的3大问题。住建部不支持高房价,有着积极意义。

房价早就远超过普通百姓购买力,但人们却往往错误以为稳定房价就是要稳定高房价。如今,不仅是市场不支持高房价,连官方也表明不支持,这意味着房价亟待回归一个理性的价位。

高房价会扩大分配不公,导致经济增长成果分配不均。其实房子不管是建在北京城还是建在小镇上,成本都差不多,在中国沿海一带县城,一般毛坯房其实也就2000到3000元一个平米,正常成本加上合理利润也就这个房价,但为什么房子一到城市就翻了脸呢?

去年不少楼市专家断言今年房价走低,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房价高不一定意味着有泡沫,可前提必须是收入要和房价成适当的比例。目前的楼盘价格普遍上涨20-50%,当房产进入“高房价”时代,购房意味着在透支自己未来的购买力。过高房价不仅会因“透支需求”造成今后需求增长明显放慢,损害当地经济,更重要的是将降低一个地方的经济竞争力。

高房价还有悖“藏富于民”,它使社会上的财富流进了少数人的腰包,使得资源过多地流进了房地产行业,让其他行业得不到足够的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房价还起著降低社会效率的作用。看来,面对高房价的“非理性繁荣”,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已显得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