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教科书、公文所采用的字体,你会想到什么?相信在台湾社会长大的朋友,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标楷体”。

近年来,“标楷体”常给人老派、古板的印象。这或许和楷书源远流长的传统有关。在书法的“篆、隶、草、行、楷”五体中,楷书虽然是最晚发展的,历史却可追自三世纪的楷书吏[1],距今也有一千多年了。

古典的楷书风格,就这样在时间洪流里被历代帝王、官吏、文人所书写,历经了无数次造型细节转换,并搭载著书写、木印、石印、铅印、照相排版、电脑印刷等科技进展,才成为我们眼前所见的“标楷体”。

这是 justfont 即将在十一月推出的新书《字型散步》中第二章里的其中一篇。第二章主要谈楷书对台湾文化与中文字体设计的影响。这篇文章则探讨书法与印刷字型之间的争议与异同,并透过这样的比较,让读者更了解印刷字型的意义。Blog 版本文章在排版与图片上已经有所调整,与实体书不同。

曾经听朋友说,他们家习书法,家学渊源,长辈喜欢告诫:上街若非必要,不要看招牌,因为看多了写出来的字会变丑。

继续阅读 “[字型散步试读] 印刷体的故事──在两端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