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国西北部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1987年,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它说:莫高窟以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在中国西北部甘肃省敦煌市的郊区有座山,叫“鸣沙山”。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近两公里的长度上,分上下五层,开凿著无数的洞窟,这些洞窟高低排列,错落有致,非常壮观。这就是世界闻名的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始凿于公元366年。经过历朝修建,洞窟不断增多,到七世纪唐朝时,莫高窟已有一千多个佛洞了,因此,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

各朝各代的人们在开凿洞窟时,在洞内塑造了大量的佛像,绘制了大批壁画。由于敦煌莫高窟位于当时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的要塞上,因此它也是东西方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各种外来艺术和中国的民族艺术水**融于莫高窟,丰富多彩的艺术风尚使这座艺术宝库呈现出斑斓绚丽的景观。

在历经历史变迁和人为破坏之后,莫高窟至今仍保留了近500个洞窟,保存了约5万平方米的壁画及两千多尊雕塑。莫高窟的塑像千姿百态,服饰和表现手法各不相同,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色。莫高窟的壁画也很壮观,如果把这些壁画一一连接,可组成近30公里长的画廊。

这些壁画中表现得最多的是佛教题材,像各种佛、菩萨、天王的尊像画;佛经中各种故事的连环画;佛教在印度、中亚、中国的传说故事和历史人物相结合的佛教史迹画等等。此外,各个时代的壁画还反映了当时各民族各阶层的社会生活、衣冠服饰、古代建筑造型以及音乐、舞蹈、杂技等,也记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因此,西方学者将敦煌壁画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

敦煌莫高窟曾经历过中国近代史上最令人辛酸、损失最严重的文物流失灾难。

1900年,莫高窟中一个藏书密室被意外发现,后来人们叫这个密室为“藏经洞”。在这个长、宽各3米的小洞内,堆满了经卷、文书、织绣、绘画和佛像绢幡、拓本等稀世古物,大约有5万多件。这些文物的年代从公元4世纪到11世纪,内容涉及中国和中亚、南亚、欧洲等地的历史、地理、政治、民族、军事、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医药科技等几乎所有社会领域,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

藏经洞被发现后,世界各国的“探险家”蜂涌而至。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他们先后从敦煌盗走近4万卷经书和许多珍贵的壁画、雕塑,给莫高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现在,在英国、法国、俄罗斯、印度、德国、丹麦、瑞典、韩国、芬兰、美国等国都收藏有敦煌文物,总计数量占藏经洞文物的三分之二。

随着藏经洞的发现,一批中国学者开始研究敦煌文书。1910年,中国第一批研究敦煌文书的专著出版,由此,被称为“世界显学”的敦煌学创立。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学者对敦煌艺术极感兴趣,不断进行研究。而中国学者在敦煌学研究方面,已取得了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国政府一直非常注重对它的保护工作。由于世界各地前来参观莫高窟的游客越来越多,为了保护文物,中国政府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建立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部分原洞窟以供参观。

近期,中国政府还投资两亿元,用于筹建“数字虚拟莫高窟”。据介绍,这种虚拟洞窟能使观看者有进入真的莫高窟的感觉,并可以在洞窟内旋转观看,清晰地看到洞窟内建筑、彩塑和四壁壁画等所有艺术品。专家指出,“虚拟莫高窟”的建造,不但可以避免壁画的受损,还促进了敦煌文化财富的记录和保存,使莫高窟的文物和文化都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