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
【本报讯】12月6日,外交公署举办本年度第二次面向特区小学生的“开放日”活动,二龙喉中葡小学、广大中学和培正中学小学部的近百名师生参访公署。 公共外交与新闻部一等秘书朱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外交成就,以及涉澳外交为推动特区对外交往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鼓励同学们更加关心国家发展和外交工作,勤奋学习,早日成为建设祖国和澳门的栋梁之才。师生们还观看了反映我外交官驻外工作与生活的纪录片,并在青年外交官带领下参观公署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教育的对外开放迎来了历史性契机,与之相伴随,“教育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格局当中的角色正在从模糊走向清晰,定位正在从边缘走向中心,对它的运用正在从自发走向自觉,形成一种相对独立且日益重要的外交形式,构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新时代,布局教育外交急需提上日程。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外交形式
Abstract: 本研究试图考察南京国民政府与北洋的传承性,以连续性的视角来理解民国外交之发展,修正过去在台海两岸近代史学界居主导地位的“革命史范式”所强调的革命的断裂性,并为“蒋介石与民国政治”研究提供更宽广的新视野。第一年研究主题:“南京国民政府之北洋渊源”,重点放在北洋时期北方国民党人的活动,进而探讨加拉罕与北方国共合作、加拉罕与冯玉祥、加拉罕与孙中山北上、加拉罕与蒋介石等主题。主要的思路是:北洋末期苏联对华影响不只限于广州,事实上对北京也有很大的影响,加拉罕对北京的影响力,不下于鲍罗廷在广州之影响
外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外交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内主管外交事务的组成部门,负责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世界其他国家政府及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外交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立于1954年9月,其前身是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 外交部已收录在hao123网站百科当中, 已被hao123网址导航政府收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外交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内主管外交事务的组成部门,负责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世界其他国家政府及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外交事务
3月7日下午,五邑大学通识教育高端讲座第49讲在吕志和礼堂开讲。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五邑大学通识教育特聘教授于洪君莅临学校为近1500名师生讲授《元首外交引领大国外交》。 于洪君以党的二十大以来重要元首外交活动为导入,深入分析讲解元首外交的新举措、新特点以及元首外交引领大国外交的重大意义
外交工作是一项神圣崇高的事业,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承担着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外交工作还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事业,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外交工作需要迎难而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新的贡献。 当前,中国外交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阿拉伯政治外交与中阿关系”是一部涵盖外交知识、外交文书写作与翻译的参考书。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注重理论,下册侧重实践。 上册共有十八章,每章含正文、注释、提示、背景介绍、思考题、讨论题、翻译、摘要、概述和写作练习阅读材料等内容
为持续推动党史国史学习教育,传承优良传统,5月23日下午,梅仙选厂党支部组织开展观看《我的1919》主题党日活动,梅仙选厂党支部在岗党员及部分职工参加。 《我的1919》通过中国外交使团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凡尔赛和约”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示了100年前中国外交风云,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影片着重表现和描写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拒签“凡尔赛”条约的光辉伟绩,以及肖克俭为国为民**、抗争帝国主义列强的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真实地再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
《公共外交季刊》(Public Diplomacy Quarterly),原中文名《公共外交通讯》,由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办、察哈尔学会承办,创刊于2010年3月1日,是中国目前首个专门研究和讨论公共外交问题的全新传媒。 该刊以“助力于中国公共外交”为使命,旨在办成中国权威、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公共外交期刊,关注并分析国内外公共外交走势和动态,就公共外交问题从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位、多角度展开讨论,不仅从理论上加强公共外交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对中国开展公共外交起到正确引导和规范作用,同时也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之参考。 读者定位于:中央政府各部委及研究机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驻外使馆、外国驻华使馆、国际组织、孔子学院、国内外交与国际关系研究机构、国内公共外交研究与交流机构、国外汉学与中国研究机构、国内省级与重点大学图书馆、中央企业等
河南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 以下简称河南友协 ) 是我省专门从事对外民间友好工作的省一级人民团体,遵循“增进人民友谊、推动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代表全省人民同世界各国对华友好组织和友好人士进行广泛联系和交往,以增进河南省人民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促进相互间政治、经济、贸易、科技、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民间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官民并举是我国总体外交的重要方针。我国历代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一向对民间外交工作十分重视,发表过许多重要指示
越共中央委员、越南国家电视台台长、越俄友好协会主席陈平明在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时表示,在越南俄罗斯年与俄罗斯越南年活动期间,两国配合举行了包括此次研讨会在内的各项庆祝活动,以增强对彼此的了解以及两国全面友好合作关系。陈平明强调,越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经受住历史和时间的考验不断向前发展,造福了两国人民以及致力于地区与世界的合作与发展。这一关系在各个领域,特别是人文合作与民间交流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提升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教育的对外开放迎来了历史性契机,与之相伴随,“教育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格局当中的角色正在从模糊走向清晰,定位正在从边缘走向中心,对它的运用正在从自发走向自觉,形成一种相对独立且日益重要的外交形式,构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新时代,布局教育外交急需提上日程。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外交形式
2011年12月1日,我国政府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向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以下简称“WIPO”)递交申请并最终获得了“保护音像表演外交会议”(以下简称“外交会议”)的举办权。2012年6月20日至26日,酝酿了长达十二年的旨在保护表演者 各项权利的一次历史性的联合国外交会议将在京举行,期待着联合国185个成员国能在中国达成共识,并签署国际公约《保护音像表演条约》。 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承办联合国外交会议,本次外交会议由国家版权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并与外交部、公安部、安全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相关部委共同组建大会组委会
11月15日晚,我院“形势与政策”小组本学期第三次专题答疑会于主楼会议室顺利举办。主讲人对“访问及欢迎仪式”进行专题介绍,小组部分老成员及2021级新成员参加此次活动。活动由副组长兼学研专员李远哲主持
网站描述: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是由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与中国桥缘公共外交文化交流有限责任公司(原桥艺术中心)联合打造的中国创办较早、规模较大的民间外交机构,也是国际瞩目的中国非官方外交平台,拥有众多的公共外交战略合作伙伴,成功策划、举办了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公共外交及颇具人文色彩的文化艺术、公益慈善活动百余期,还充分利用中国桥缘公共外交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相关资质,积极促进中外经贸交流。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作为中国公共外交的先行者、推动者与实践者,以“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标,以“尊重、理解、共融”为理念,努力促进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外交平台;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基础,力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功效,通过文化交流、艺术交流、公益慈善、民间对话等各种公共外交方式,加深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互动共融,增强本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一个爱好和平、推动繁荣的中国。
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我们的业务范畴和内容。我们为您提供与外交和领事办公室相关的服务,为专业医疗人员提供咨询,并为使馆客人提供协助
2008年8月11日“回顾和平外交 展示奥运辉煌”外交封、奥运纪念封系列展在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开展。 展览由“奥运风采”、“和平外交”两个部分组成,展出了外交封爱好者联谊会会长朱敏先生个人收藏的历届夏季奥运会中国奥运金牌运动员签名封和数百位现任及前任中外大使的奥运祝语签名封,并配以相关背景资料和照片若干幅,不仅展示了中国外交的和平发展历程,还寄托了对2008年奥运会的良好祝愿。 当日有50余位我国前驻外大使参观了展览,大使们看到自己在“北京2008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纪念封”上的祝语都很激动,他们说是朱敏先生的纪念封收藏留住了他们对2008年奥运会的祝福与回忆,非常珍贵
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是由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与中国桥缘公共外交文化交流有限责任公司(原桥艺术中心)联合打造的中国创办较早、规模较大的民间外交机构,也是国际瞩目的中国非官方外交平台,拥有众多的公共外交战略合作伙伴,成功策划、举办了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公共外交及颇具人文色彩的文化艺术、公益慈善活动百余期,还充分利用中国桥缘公共外交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相关资质,积极促进中外经贸交流。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作为中国公共外交的先行者、推动者与实践者,以“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标,以“尊重、理解、共融”为理念,努力促进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外交平台;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基础,力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功效,通过文化交流、艺术交流、公益慈善、民间对话等各种公共外交方式,加深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互动共融,增强本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一个爱好和平、推动繁荣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