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垃圾桶分类不完整,没有地方放可回收的东西。近日,记者在西城区的萱西小区看到一位老太太从6号楼走出来,手里拿着一长串用绳子捆着的矿泉水瓶。她把矿泉水瓶挂在了电瓶车的扶手上,“这些都是可回收的,但是现在没有地方可以扔掉了!”她面前是一套固定的垃圾桶站,一个放厨房垃圾,另两个放垃圾。其他垃圾,但没有可回收的垃圾桶。《北京青年报》的一名记者在小区里转来转去,没有看到一个可回收的垃圾桶。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菜市口百货以南的一个老社区。据工作人员介绍:“我们这条街上的18个社区都采用定期定点回收垃圾的方式。居民只需要及时赶到现场,把他们送到现场。因此,我认为设立可回收桶并不是很有用。”“指南”在第三条明确规定“点位置设置”每个居住区应该建立分类站出入口的社区主要通道和其他地区根据当地条件和优先考虑会议的需求收集和食物垃圾和可回收的集合。
二是垃圾桶类别与公示内容不一致。8月2日,一名记者在朝阳区甘露园的一个送客点看到,告示上说应该有一个食品垃圾桶和另外两个垃圾桶,但实际上它们是并排放置的。另外三个垃圾桶。食物垃圾桶“隐藏”在公共标志后面,周围是堆放在地上的各种垃圾。居民只能把食物垃圾扔到其他垃圾桶里。在海淀区知春里社区还有一个食物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放置的地方。然而,现场只放置了两个食物垃圾桶,导致其他垃圾无处存放,居民不得不将其混合。
三是固定桶站没有雨棚。第3条“滴点设置”中提到的“指导原则”,即固定桶站应配备防雨棚,以减少渗滤液的产生。然而,当一名记者访问丰台区长安新镇二区时,他们发现还有另外三个垃圾桶敞开着盖子。雨后,大量的污水积聚在垃圾箱里。此外,天气闷热,导致垃圾满天飞。气味。